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第4/17頁)

憤怒的吳三桂

康熙是鐵了心要撤藩,立即向兵部、吏部、戶部發出指令,讓他們做好撤藩的善後工作。

康熙的使者很快就到了雲南,使者向吳三桂宣讀了詔諭,詔諭首先歌頌吳三桂精忠報國,鎮守邊疆多年,為皇帝分擔南方之憂;接著,詔諭又指出,自古帝王能夠平定天下,無不是靠軍隊和武臣的功勞,一旦四海平定,帝王們必定要班師息兵,讓百姓和士卒都休養生息,這樣對皇帝對武將都有好處;平西王你年紀也大了,長年駐紮在蠻荒之地,想必也想過一種遊山玩水詩情畫意的生活,你不妨來北京陪皇帝,君臣偕樂,這樣既可以讓子孫後代永享王爵,又能國家安定,君臣和睦,多好啊!

吳三桂傻眼了,他被康熙的“真誠”震怒了,康熙你還當真了。康熙確實很認真,撤藩工作他做得細致入微,盡力滿足三藩在物質上的需求。撤藩是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的,這些康熙都說沒問題,康熙努力做到仁至義盡。

據說,撤藩令下來之後,吳三桂氣得說不出話來,兩眼無神,呆若木雞。也能理解,一輩子不要臉不要命就換來這點家底,康熙要一下就拿走,擱誰誰郁悶。

吳三桂本來只想做個姿態,表示我忠於清廷,他滿以為康熙會挽留他,讓他繼續鎮守雲南。沒想到,康熙居然真的同意,弄假成真,不好收場啊!

吳三桂憤怒、無語、緊張、痛苦、郁悶……

碰到這種事情,沒有人可以非常淡定的,但吳三桂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很快就冷靜下來。他很清楚地看到,撤藩是關系到身家性命生死存亡的大事,如何應對,絕對不能沖動。

擺在吳三桂面前的路有兩條:一、聽從組織安排,響應撤藩政策;二、孤注一擲,起兵造反。聽從組織安排會有什麽結果呢?聽從組織安排後,吳三桂還是一個王爺,還是一個有錢的大腕。但是,作為一個軍人,他將失去自己的軍隊和軍權。要知道,吳三桂所有榮華富貴的基礎都在於手中的那支軍隊,他的一生是戰爭的一生,他能夠混到今天,都是出生入死得來的。沒有軍隊的吳三桂就沒有安全感。

吳三桂費盡心機想逃脫兔死狗烹的歷史定律,可惜規律就是規律,任憑吳三桂再狡猾,這一天還是來了。歷史上,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沒有通過任何流血事件就解決了中央集權問題。宋太祖是唯一一個成功繞過兔死狗烹歷史定律的人。

我們當然可以設想,吳三桂你交出兵權又有什麽,子孫後代永享富貴不是一樣好嗎?

吳三桂絕對不是一個傻子,如果有誰能夠保證交出兵權後一定能永享富貴,我想他還是會交出的。但歷史是殘酷的,更多的情況是交出兵權就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很容易被滅族的,別說永享富貴。何況,吳三桂是漢人,康熙是清朝皇帝,兩人之間的差距本來就大,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很難。

吳三桂的部將也是極力主張造反的,他們說:“大王的軍威舉世第一,大王振臂一呼,天下必定雲集響應,到時兵鋒所指,可以迫使清軍劃地求和,學習劉邦的榜樣,迫使清軍交還世子和世孫。如果我們遷到遼東,他日朝廷一旦吹毛求疵,恐怕我們就只能引頸就戮了,起兵的話,反而可以保全自己。”

部將的這些建議也不是沒有道理,甚至可以說是很有道理的。

吳三桂作出思考狀,認真地分析了形勢。吳三桂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他覺得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武功都是不可一世的,換句話說,有造反的實力。再加上雲南的地形,東連貴州,北控川蜀之地,自己經營這麽多年,資金雄厚,兵甲堅利。

再看看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親軍是老牌勁旅關寧鐵騎,戰鬥力非常強,其他的士兵大多是從孫可望、李定國那裏投順過來的,這些人個個都是身經百戰,一心追隨自己。吳家軍的戰鬥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加上平時吳三桂很以自己的治軍為自豪,“治軍整嚴,號令肅然,屯守攻戰之宜,無不畢具”。

部將們紛紛催促,大王,你還等什麽,反啊!

吳三桂撚著胡須說:“本王的黨羽門徒遍布全國各地,雲南十鎮的大帥、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陜西提督王輔臣等,都是本王的心腹。本王若舉兵,這些人個個會馬前鞍後。”

部將們齊聲說:“不錯,反觀清廷,出生入死的開國老將們紛紛謝幕,康熙小兒,乳臭未幹,豈是大王的對手。只可惜,世子和世孫還在他們手上。”

吳三桂自信地說:“本王勢力在這兒,何況應熊又娶了公主,料想康熙小兒不會殺掉應熊,最多用應熊來要挾我們。”

部將:“大王所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