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第3/17頁)

糊弄清廷是吳三桂的拿手好戲。當然,為了讓清廷放低對自己的警惕,吳三桂也會作出交權的姿態,比如交還大將軍印,辭去雲南都督等。康熙四年五月,吳三桂又提出裁軍,聽說裁軍康熙大喜,立即批復。裁軍對吳三桂來說只是少拿些軍餉,但吳三桂賺錢的路子實在太多,他是不是真會裁軍實在讓人懷疑。

平南王尚可喜回遼東養老,康熙求之不得,只可惜軍權還是控制在尚之信的手裏。

尚之信接管軍務後,搞得一團糟,驕橫跋扈,肆無忌憚,連自己的父親都不放在眼裏。以前,父親的部屬得罪過自己的,如果是小梁子,尚之信就鞭打,如果是大梁子,尚之信就大開殺戒。而且,尚之信在向父親報告軍務的時候也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尚可喜非常郁悶,怎麽把攤子交給這麽一個人?考慮到他畢竟是嫡長子,而且又有一些才能,尚可喜不忍心廢了他。尚可喜有一個叫金光的幕僚,這個人很有謀略,尚可喜將他視為頂級謀士,碰到什麽問題,一定要請教他。

一天,金光突然逃走了,尚可喜知道後,立即派人把他追回。為了懲罰金光,也為了讓他以後沒法逃跑,尚可喜讓人挑斷金光的腳筋,從此金光成為跛足,人們又稱他為跛金。

尚可喜雖然挑斷跛金的腳筋,但是對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器重,甚至待遇更好。跛金逃跑的一個原因就是尚之信,他看到尚之信做事沒有分寸,擔心日後會引來家破人亡的禍事,便向尚可喜獻計:“現在朝廷最憂慮的事情是藩鎮尾大不掉,我看大王不如帶著子孫和親信們歸耕遼東,這樣既可以避難,又可以讓朝廷歡喜,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尚可喜一聽,有道理,便給康熙上疏:“臣已經七十了,精力衰退,想回遼東養老,希望朝廷給我發一筆養老費吧!”

康熙二話沒說,同意了。不過康熙是有條件的,你尚可喜自己退休想把廣東交給尚之信,這不行,康熙說根本就沒有這個法律,說老藩王離開了,小藩王就該上任。要走可以,要錢也可以,軍隊必須留下,交給朝廷接管。

尚可喜一看,玩砸了,什麽都沒有了。命是保住了,富貴呢,恐怕不能永享。

康熙這招借力用力的政治武功固然精彩,不過卻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場大波把帝國帶向風雨飄搖的險境中。

康熙撤藩的消息一傳開,吳三桂和耿精忠感覺如五雷轟頂,好日子看來要到盡頭了。說心裏話,吳三桂和耿精忠都是超級賭徒,寧可賠了身家性命,也不願拱手交出軍政大權。但是,形勢不由人啊,尚可喜已經撤了,耿精忠問吳三桂:“我們該咋辦呢?”吳三桂想了想說:“皇上撤了尚可喜,一定會接著撤我們的,如果讓皇上逼我們撤藩,我們反而會陷於被動,不如自請撤藩,也好看看上面的意思,說不定上面為了大局,會挽留我們,給我們幾年時間,我們就利用這幾年時間擴大勢力……”

吳三桂的意思耿精忠是明白的,耿精忠決定先上疏請求皇帝撤藩,說:“臣做藩王已經兩年了,遠在邊地特別想念皇上,只是廣東人太不老實,老是鬧事,所以一直沒敢跟皇上說撤藩的事。近日平南王尚可喜歸隱,讓臣也心動,臣代表部下官兵,請皇上撤藩。”

耿精忠提出撤藩後,待在北京的吳應熊急了,他派人送信給父親,催促說:“老爸,朝廷對你的疑心最重了,他們兩個都表現不錯,你趕快意思意思一下吧!”

吳三桂猶豫良久,認為自己是邊防大將,軍力強大,朝廷暫且還不敢動自己,自請撤藩的話,朝廷應該會挽留的,因為我吳三桂比其他人強啊!

吳三桂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向康熙提出撤藩:“臣吳三桂鎮守雲南十六年,每天都思皇恩浩蕩,只希望在工作崗位上幸福地死去,怎麽敢遽然請求退休。只是聽到平南王尚可喜蒙皇上恩準,過好日子去了,我也想好好休息,希望皇上恩準撤藩。”

康熙畢竟年輕,接到這樣的奏疏,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可是,當他把吳三桂請求撤藩的奏疏拿到朝堂討論時,出現了他意料不到的情況。

大多數大臣都反對撤藩,只有兵部尚書明珠和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才支持撤藩。康熙看沒有達到效果,又主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此事,結果還是大多數不主張撤藩。

但康熙一意孤行,心中老早就打著削藩的算盤,他首先表明:三藩手握重兵,日子長了,始終是一種禍患。接著又信心十足地表示:“三藩的子侄不少留在京城做人質,料想他們應該不會叛變。”

年輕人康熙錯了,那些歌頌康熙天縱英才的人也錯了。在處理撤藩問題上,康熙告訴世人:我不是什麽千古一帝,我只是一個年輕人,一個渴望達到目的而思慮不周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