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第6/17頁)

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歷死在吳三桂的手中。現在,吳三桂在永歷的墓前,想起自己為清軍剿殺南明,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清廷的使者肆無忌憚地侮辱自己,如果真交出權力,還不任由清廷宰割。想到這裏,吳三桂越加氣憤、悲痛,竟放聲大哭。在旁人眼裏,吳三桂似乎是為了永歷、為了大明而哭。

吳三桂一哭,全軍將士跟著哭泣,在哭泣的過程中釋放對清廷的不滿。

第二天,吳三桂在校場舉行閱兵典禮。閱兵典禮上,吳三桂看軍容整肅,不由得捋須微笑。接著,吳三桂上馬親自表演了一番,他坐在駿馬上飛射三箭,箭箭中的,發出鏗鏘的噔噔聲。士兵們一片喝彩聲,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老當益壯,又在馬上來回耍著長槍、大刀,端的是虎虎生風,豪氣不減當年。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戰鬥的號角在中原大地上吹響。

這一天,西風慘烈,雲南境內陰雲密布,連路上的行人都能嗅到殺氣。只聽一陣馬蹄聲過去,原來是吳三桂的女婿吳國柱率領先鋒部隊包圍了巡撫官署。巡撫朱國治被捉住,自從來到雲南後,朱國治一直趾高氣揚,不把吳三桂放在眼裏。朱國治的下場非常慘,吳國柱將朱國治碎剮於市,然後割下頭顱見吳三桂。

吳三桂假裝大驚,捶胸頓足:“國柱,你們這是在害我啊,我全家被滅無所謂,那些跟我出生入死的將士們只怕也有滅族之罪啊……”

部將們一聽,紛紛喊道:“幹脆反了……”

吳三桂聽了,心裏竊喜。

吳三桂在謀反之前,雲南府同知劉昆就得到秘密消息,了解吳三桂在鑄造“天下都討兵馬大元帥”印璽的事情。劉昆還把這個秘密告訴朱國治,並建議朱國治千萬不要把吳三桂惹毛了,讓他盡量給吳三桂放寬期限,別逼他,與此同時,密奏朝廷派出重兵扼死吳三桂的出路。只可惜這樣一份重要的情報並沒有引起朱國治的重視,最終朱國治不但丟了自己的性命,還讓大清承受了巨大的風險。

處死朱國治後,吳三桂又快馬加鞭派人將欽差大臣折爾肯和薩達禮軟禁,與此同時,在交水一帶,吳三桂的人馬立即俘虜正在籌備撤藩事宜的高顯辰。

消息封鎖之後,吳三桂讓官兵蓄發,脫掉清服,換上明服,旗幟一律用白色,帽子一律是白色,以此悼念亡明。吳三桂自稱為天下都討兵馬大元帥,設前後左右四大金吾將軍,並秘密派人聯絡各地的反清力量。隨後,吳三桂發布了討伐清朝的檄文。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文采的檄文,我們不妨摘錄下來: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偈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幹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為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勢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令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骨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漲,道義之儒,悉處下僚,鬥霄之輩,鹹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官賣爵,仕怨於朝;苛政橫征,民怨於鄉;關稅重征,商怨於塗;徭役頻興,工怨於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若有生儒精諳兵法,奮拔巖谷,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量才優擢,無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谷,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賁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須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致血染刀頭,本鎮幸甚!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