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國最驚險的時刻(第5/17頁)

吳三桂:“反!”

吳三桂雖然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造反專家,但這次總覺得有點懸,便去求教謀士方光琛。方光琛也是一個牛哄哄的人,自比管仲、諸葛亮,這個人最擅長的是擺高人的架子,作秀功夫高明。方光琛的父親以前是吳三桂的上司,兩人是世交,與其說方光琛是吳三桂的幕僚,不如說是吳三桂的知交。

吳三桂第一天上門見方光琛,向他透露了自己謀反的心意,方光琛沒有說話。吳三桂第二次上門明確表示自己要謀反,方還是沒說話。第三天,天色未明,吳三桂就登門造訪,這時方光琛還睡在床上,吳三桂在他的床前焦急地詢問謀反之事。方光琛覺得吳三桂反意已決,就坐了起來,給吳三桂分析形勢。吳三桂立刻拜方光琛為軍師。

隨後,吳三桂派兵扼守雲南關口,來往的行人,只許進,不許出。表面上,吳三桂聽從組織安排,暗地裏一再拖延時間。造反,能不能凝聚人心最關鍵,作為造反專家吳三桂對此比誰都清楚。

為了確定部下是不是跟自己一條心,吳三桂積極挑起戰士們的同仇敵愾之心。這些天,他忙著在各營裏跟大家喝酒,每次酒過三巡,吳三桂總會慢慢地站起來,滿目滄桑地掃視大家,然後長嘆一聲,悲涼地說:“老夫和諸君共事三十多年,今日天下太平了,我們反而沒了用武之地。現在皇上堅持讓我們遷到關外,以後就不會有這種喝酒的好機會了,來,大家多幹幾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再見面。”

說完之後,吳三桂一飲而盡,飲完之後,老淚縱橫。在座的官兵們常年跟隨吳三桂,在雲南這塊土地上吃香的喝辣的,他們的利益和吳三桂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吳三桂這麽一說,群情激憤,紛紛起立,向吳三桂效忠:“我等願聽大王調遣,大王何日舉兵?”

在整個造反過程中,造反的理由是非常關鍵的。吳三桂肯定不能說康熙讓我撤藩,所以我要造反。謀士劉茂暇給吳三桂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明亡未久,人心思舊啊!大王最好立明朝後裔為皇帝,討伐清廷。這麽一來,相信天下人會紛紛響應大王的號召。”

應該說劉茂暇的意見是非常好的,無奈這時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提出反對意見的是吳三桂的首席軍師方光琛,書呆子方光琛說道:“以前大王因為兵力不足,出關借兵,天下人還能夠諒解。後來明朝永歷皇帝逃亡緬甸,大王奮力追到,把他殺了,這已經讓天下人無法原諒了。眼前,大王的兵力完全可以收復河山,如果立明朝後裔的話,成功之後該怎麽辦呢?是學習張良煉丹雲遊,還是再殺一次明朝皇帝,讓天下人的口水淹死。殺了一次故國皇帝,難道還想殺第二次?”

吳三桂一聽,汗毛倒豎,覺得方光琛說的有道理,決定自立名號。在這次造反中,吳三桂一開始就錯了,這似乎注定了這場造反的失敗。你說你都殺了明朝皇帝一次,再殺一次又有什麽關系呢?為啥就拉不下臉皮?就算不殺,平定天下後,你讓皇帝“禪讓”不也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從某種意義上說,吳三桂失敗還是失敗在臉皮不夠厚上面。

喪鐘為誰而鳴

吳三桂從來就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很早就就看出反清復明這面旗幟的號召力。

宴請將士之後,吳三桂讓將士們在校場集合,用一種煽動性的口吻對大家說:“朝廷一再催促我們,我們馬上就要遷移了。最近,朝廷的使臣輪番催促,讓大家趕快動身。如果我們不馬上遷移的話,說不明大家會遭到使臣的侮辱。”

一些士兵大喊:“走就走吧,朝廷何必苦苦相逼呢?”

吳三桂煽動說:“朝廷的命令,確實不可拖延,但想想大家已經在雲南安家,這種榮華富貴誰都不願放棄。大家想想,你們的富貴究竟從何而來?”

大家都說:“都是靠殿下才有這樣的洪福。”

吳三桂搖頭說:“不是。”

大家說:“是依靠皇上才有今天的福氣。”

吳三桂神秘地說:“確實是依靠皇上,但不是依靠現在這個皇上,而是依靠先朝的皇上。沒有大明,就沒有我吳三桂今天。後來闖賊作亂,偌大明朝居然沒有勤王之師。為了保衛京城,為崇禎皇帝報仇,我不得已向清兵借兵。最後,混到今天這個局面,全是靠大明朝的余蔭啊!永歷的墳墓還在雲南,我們要離開,怎麽說也得去故國君主的墳前道個別吧?”

到了約定時間來到永歷墳前,吳三桂的表現卻讓大家很意外,他突然指著自己頭上的帽子問:“我們先朝有這樣的帽子嗎?我們先朝有這樣的衣服嗎?”

吳三桂這麽一說,勾起了廣大官兵的故國之思。吳三桂還宣布老臣必須穿戴先朝的衣帽祭奠國君,為了將祭奠永歷的儀式搞得風風光光,吳三桂下令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祭奠永歷,由使臣帶頭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