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煙(第3/4頁)

攻克洲仔尾後,蔡牽全殲陳廷梅的部隊。隨後又攻入鳳山,擊斃清軍千總蘇明榮。此時,蔡牽可以說與清廷徹底決裂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絕對沒有第三種選擇。敢造反的人首先要具備的條件是不怕死,其次要有相當的領導能力,還要有非凡的膽識和謀略,否則的話,造反就是活膩了。

蔡牽多少有些膽識,考慮到現在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是清軍從內陸調來的援兵,所以他命人火速砸沉港口附近的清軍大船。一切安排妥當後,蔡牽帶著萬余人圍攻台灣府外圍屏障安平鎮和嘉義城,這兩城的清軍選擇死守,等待大陸方面的援兵。嘉慶接到台灣方面的急報後,立即調集重兵支援台灣。李長庚率先出動,抵達鹿耳門後,被沉船阻住,未能登陸。李長庚只好繞道登陸,蔡牽退守到洲仔尾。接著,許松年和王德祿在洲仔尾擊敗蔡牽,此時蔡牽陷入了困境,由於被沉船所阻,他的戰艦不能出去,被困在出海口。

到了這個地步,嘉慶也不得不給李長庚施壓了。嘉慶給李長庚發了一道諭旨:如果將軍能一戰抓捕蔡牽,公、侯、伯都不在話下,但如果讓蔡牽逃走,恐怕革職審問未必打得住。這等於是逼迫李長庚下軍令狀,提不到蔡牽的頭就提自己的頭。嘉慶當然不會真的要李長庚的人頭,這是領導的一個手段而已。

蔡牽這次論理是死定了,然而老天暫時還不想讓他死。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海口處突然漲潮,刮起了大風,沉船被風浪掀起刮走,蔡牽感慨老天有眼,居然飄然而去。官兵們當然是緊追不舍,可惜哪裏找得到蔡牽的影子。

蔡牽攻台的計劃雖然失敗,但是撿回了一條性命,也沒有損失主力部隊,真是幸運至極。

嘉慶氣得直跺腳,將李長庚等人革職。台灣穩定後,閩浙總督玉德被押到京城議罪,他是這次事件所有官員中處罰最重的。事實上,嘉慶早就看玉德不順眼了,玉德上次被忽悠,致使蔡牽逃走,他屍位素餐,將海防和水師治理得一塌糊塗。

老大之死

現在我們該說說朱㸣的下落了,朱㸣自從和蔡牽決裂後,有傳言說他的坐船被擊沉溺亡。事後,人們在廣東發現了朱濆的下落。朱㸣也是走投無路,一度想在潮州澄海縣接受招撫。

當時新任的兩廣總督那彥成主張對海賊進行招撫,不過廣東巡撫孫玉庭強烈反對,所以,朱㸣想接受招安也不可能。

那彥成是乾隆名臣阿桂的孫子,嘉慶還是比較看重這個名臣之孫的,那彥成年輕時就擔任軍機大臣,隨後又擔任工部尚書、都統、內務府大臣等職。可惜,在做官方面,他比不上祖父阿桂,他很難容人。就任兩廣總督後,他就因為招撫的事情和孫玉庭鬧翻了。最終,孫玉庭占上風,嘉慶將那彥成解職。

清廷的政策之所以發生轉移,是因為勢力對比發生了變化。國內的動亂已基本平定,此時沒有必要對海賊進行招撫了,招撫要花費很多錢財,征剿的話相對還要劃算一些。

征剿海賊這事還是李長庚最擅長,雖然之前有人彈劾李長庚,但嘉慶不但沒有聽信讒言,反而把彈劾之人治罪,李長庚因此更加賣力效命。

嘉慶十二年(1807年)春,李長庚在大星嶼擊敗蔡牽。十一月,又在浮鷹山再敗蔡牽。最後,將蔡牽逼出近海,此時蔡牽的家當只剩下三艘大船、十艘小船,而李長庚的力量是蔡牽的幾十倍。一向沉穩善戰的李長庚產生了輕敵情緒,由此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李長庚以為穩操勝券,親自帶兵打頭陣,沖在最前面,沒想到蔡牽一個炮彈發過來,擊中了李長庚的船只,李長庚被彈片擊中咽喉,流血不止,第二天殞命。

李長庚雖然當場倒下,但清軍在勢力上仍然占據優勢,然而主帥重傷瀕死,副將張見陞嚇怕了,居然下令撤軍。蔡牽這人真是命大,又僥幸逃過一劫。隨後,蔡牽逃到安南港口休整。李長庚不久就咽氣了,相信彌留之際他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當時怎麽就那麽輕敵呢?

得知李長庚犧牲,嘉慶淚流滿面地說:“朕和李長庚素未相識,因為他為國效力,朕屢次嘉獎。沒想到他在大功即將告成之前就為國捐軀了,李長庚雖然犧牲了,但賊眾經過他多年征剿,已是強弩之末。”嘉慶追封李長庚為三等壯烈伯,賜號“忠毅”,並在李長庚的家鄉為他立祠。

然而,張見陞臨陣脫逃這一節卻沒有受到追究,閩浙總督阿林保一向和李長庚關系不好,蓄意庇護張見陞,瞞過嘉慶。

李長庚雖然為國捐軀,但是蔡牽不能不除。隨後,嘉慶任命李長庚的部將王得祿為浙江水師提督,專門負責搜捕蔡牽;錢夢虎為廣東水師提督,專門收拾朱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