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平存在於天國(第3/10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支駐留南越的大軍逐漸化為百姓,開始了他們漫長的遷徙生活,最終這個群體演變成客家人。客家人保留著秦人那種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們重傳統、講道理,有古代秦人的遺風。

由於客家人始終保留著自己的傳統,這就讓他們與南方本地人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來土之爭就是指客家人和當地人之間的矛盾,所謂“來人”是指從廣東遷入廣西的客家人,所謂“土人”就是廣西當地的土生土長的人,這些人中既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人民。

廣西這地方在古代較少受到儒家禮教的約束,民風頗為彪悍。在廣西,民間械鬥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而且這種民間械鬥的規模相當大,在先秦時期都可以算得上是小規模戰爭了。其中,以來人和土人的矛盾最為激烈,有時候會出現上萬人PK的場面。

由於大家都是老百姓,因而使用的器械相對粗糙,往往是一些農具之類。用這種器械搏鬥的話,不容易打死人,打傷人卻很輕松。不像軍隊打仗,往往一兩天就結束戰鬥,有時候甚至用不了一天,幾個小時就能結束戰鬥。但廣西民間這種械鬥卻顯得很持久,有時客家人和土著人能打上幾十天,這種剛猛的戰鬥精神讓人很佩服,但最後往往是以兩敗俱傷收場。雙方都是帶著極大的仇恨參加械鬥的,就算是官府來制止也不管用。

這就是洪秀全金田起義的目的,他要組織一支有效的軍隊來對付土著人。所以,他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反清,只是後來陰錯陽差到了那地步,才舉起反清的大旗。

金田起義

來土之爭給洪秀全制造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可以憑借自己的威望把客家人聚攏起來,共同對付土人。

在起事之前,精明的洪秀全把家人都接到廣西;馮雲山就沒有洪秀全這麽機警,所以起事之後,家人被官府拿住,基本上都被砍頭了。洪秀全和馮雲山的祖墳也被刨得一幹二凈。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廣西的客家人紛紛湧入金田村。剛開始的時候,官府以為這些人是逃難的。對於來人和土人的矛盾,官府一向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韋昌輝也是客家人,他出身於大地主,別的沒有,就是錢多。所以,金田起義前,韋昌輝的主要任務是出資打造兵器,洪秀全甚至幹脆把總部設在韋昌輝的家裏。

看到各路人馬都來齊了,洪秀全詩興大發,寫了一首志滿意得的詩:

近世煙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啟英雄。

神州被陷從難陷,上帝當崇畢竟崇。

明主敲詩曾詠菊,漢皇置酒尚歌風。

古來事業由人做,墨霧收殘一鑒中。

這首詩爛得可以,但意思還是可以看清楚,洪秀全把自己比作是劉邦、朱元璋那樣的人物。

1851年1月11日,這天是洪秀全的生日,也是太平天國的第一天。造反是沒有回頭路的,洪秀全只能死撐下去。一些拜上帝會的信徒在前往金田村的途中跟清軍發生了武裝沖突,雙方都死了不少人。所以,洪秀全不可能再說自己是搞和平聚會了。

在與清軍的交戰過程中,楊秀清脫穎而出,首場勝利就是他取得的。楊秀清率領幾千人擊敗潯州副將李殿元,並擊殺了其中一個巡檢。這一戰鼓舞了教眾們的勇氣,在這場戰鬥中,楊秀清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軍事頭腦。當時洪秀全和馮雲山在思旺指揮戰鬥,被清軍包圍了,楊秀清破關卡、敗清軍,解救洪秀全,將他迎回金田。所以,這場戰鬥在太平天國裏又叫“迎主之戰”。由此可見,這是決定太平天國命運的一戰,如果楊秀清厚黑一點,讓洪秀全先被清軍滅掉,然後打出為洪秀全復仇的口號,楊秀清可能就是第二個朱元璋了,而洪秀全充其量只能當韓山童。

在這場“迎主之戰”中,燒炭出身的楊秀清表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華。他先派人秘密拿掉了清軍關卡,隨後對圍困洪秀全的清軍進行偷襲,整個部署堪稱佳作,在調兵遣將這塊,楊秀清也表現出了知人善任的智慧,所以他後來成為太平天國的實際掌權者並不是偶然的。

金田起義發生後,並沒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視,他們覺得這不過是地方上一些亂民在鬧事,甚至都不知道拜上帝會這個組織。至於洪秀全的大名,還不曾傳入清朝高層的耳中。

不過思旺之戰已經把廣西地方政府嚇壞了,廣西和貴州兩省加緊訓練鄉勇團練,與清軍正規軍一起,兵分兩路向金田進發。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客家人匯聚在洪秀全的麾下。

得知清軍要來進攻,大家似乎也不是很怕,因為大家有洪秀全這樣的精神領袖。洪秀全不是人,他是上帝的二兒子,有神的支持,縱使再多妖魔鬼怪也不在話下。不等清軍來進攻,太平天國的將領們就帶著教眾揮舞著大刀長矛朝清軍沖過去,完全一副神靈附體的狀態。當地的鄉勇打前鋒,清軍跟在後面,當他們看到太平天國的這些人完全像瘋子一樣時,都嚇呆了。天哪,從哪裏來的一群不怕死的人!兩軍還沒交戰,鄉勇和清軍們就開始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