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決定天國存亡的北伐與西征(第6/9頁)

九月二十五日,北伐軍打到滄州。滄州知府沈如潮站出來,招募三千鄉勇,嚴陣以待。北伐軍完全沒有料到沈如潮是一個猛人,這天清晨大霧彌漫,北伐軍前鋒前進的時候忽然遇上了沈如潮的軍隊。北伐軍很奇怪,這些人不守城,出城來幹嗎呢!還沒反應過來,對方已經殺了過來,沈如潮的部隊對地形很熟,也習慣了大霧天氣,很快就殺退太平軍的進攻。

最後北伐軍集合全部兵力圍攻滄州,終於拿下這座鐵城。為了泄憤,李開芳和林鳳祥下令大肆屠殺,雖然沒有殺光全城的人,也殺了上萬人。

攻克滄州後,北伐軍撲向白洋澱。去過白洋澱的朋友知道,這裏四處環水,很適合打水上伏擊戰。北伐軍陸戰能力不錯,水戰正是軟肋。果然,第一次進攻北伐軍就損失五百人,而守軍無一傷亡。

北伐軍幾次進攻先後被挫敗,只好退到靜海。此時,北伐軍在軍力上占據絕對優勢,如果不惜一切代價攻打天津,應該是可以拿下的,天津的防禦力並不強。

機會稍縱即逝,沒多久,勝保和僧格林沁的軍隊已經抵達天津。清軍倉促過來,軍容不整,輜重在後。李開芳和林鳳祥如果在這時候來個突然襲擊是很容易擊敗支援的清軍的,可惜他們還是沒有這樣做。也許他們是嚇怕了,一直守著靜海,堅守不出。就這樣,眼看清軍在天津城周圍集結。

其實,清軍是有很多破綻的,首先勝保和僧格林沁兩人的關系就不好。勝保名義上是保衛京師的欽差大臣,但僧格林沁的實際地位要高,所以他們互不統屬,兩人經常鉤心鬥角。

奇怪的是,林鳳祥不僅沒有進攻,反而讓李開芳帶領四萬人駐守獨流鎮,自己帶著一萬人守靜海鎮。

這五萬人的北伐軍中,真正有戰鬥力的還是從南京出發的那兩萬人。流民組成的軍隊本來就軍心渙散,只有通過戰鬥才能不斷凝聚他們。現在北伐軍轉攻為守,無疑助長了很多人叛逃的心思。

前來增援的清兵號稱是八旗精銳,但是戰鬥力也相當差,前後十多次對北伐軍發動超過萬人規模的進攻,都被打退。兩支軍隊就這樣陷入僵持狀態,如果李開芳和林鳳祥有石達開那樣的才能,北伐很有可能會成功。楊秀清北伐的戰略是正確的,但讓林、李兩人擔此大任不能不說是楊秀清用人的失誤。

正面進攻沒有效果,雙方都選擇在晚上搞一些突然襲擊。有幾次,兩軍夜晚搞突襲,在半路上恰好相遇了,互相打起來。打到伸手不見五指,雙方心照不宣地撤回去。結果撤退時很多人搞錯方向,清軍跑到北伐軍那邊為北伐軍修炮台,北伐軍跑到清軍那邊為清軍築工事。等第二天早上才發現,原來回錯了地方。

後來,北伐軍實在熬不住了,主動進攻。沒想到進攻僧格林沁時,被勝保偷襲,損失了幾萬人,最後只剩下兩萬。

自此,北伐軍漸漸步入劣勢,清軍步步為營,包圍北伐軍。北伐軍突圍退入阜城。其實到了這地步,北伐軍已經沒什麽搞頭,南下和援軍會師倒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林鳳祥突然作出一個自取滅亡的決定,不再後退,堅守阜城,等待援兵。楊秀清確實派出了一支七千人的援兵,但這支援軍正被清軍攔截在山東臨清。

林鳳祥坐地等死,僧格林沁和勝保證求之不得。他們率領四萬清軍團團圍住阜城,激戰之中,主將吉文元陣亡。這也是攻城以來獲得的最大戰果,僧格林沁攻了許多次,都不能成功,忽然聽說北伐的援軍已經沖破臨清,渡過黃河北上。僧格林沁急讓勝保帶領萬人前去阻擊。

勝保一走,北伐軍壓力大為減輕,林、李二人帶兵出擊,成功突圍,退到連鎮,在這裏補充了大量的糧草。可惜,冬天已經到了,這些南方軍隊實在經受不起北方的嚴寒,凍死餓死不少,北伐軍內部彌漫著一股失望的情緒。

勝保還真不是紙上談兵之輩,居然把北伐軍的援軍全部殲滅。而這邊的李開芳還以為援兵不久就到來,親自帶著幾百人迎接。他沒迎接到援軍,倒是迎接到勝保,李開芳狼狽逃回。

此時,北伐軍還剩不到萬人,清軍兵力是他們三倍以上。後來逃兵越來越多,在逃兵的指引下,清軍攻破城池。林鳳祥被抓住後,押往京城淩遲處死。林鳳祥不愧是從血火中訓練出來的人,他有著惡魔般的意志,淩遲的時候,居然面不改色,反而很鎮定地看著劊子手對自己下刀。當時,在一旁的清廷官員嚇得面色如土,大家紛紛說:“這個人簡直不是人啊!是人哪有不怕痛不怕死的,你看他那樣子,不是個英雄,就是個魔鬼……”

北伐軍主力雖然被殲滅,還剩下李開芳率領的一千人。李開芳居然多次抵抗了清軍的進攻,勝保因為模仿關二爺被僧格林沁參劾,押往京城問罪。一路上,勝保詩情大發,感嘆自己是深受不白之冤的嶽武穆,也算是自娛自樂,免得在囚車上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