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決定天國存亡的北伐與西征(第4/9頁)

楊秀清顯然也算上北伐途中有大量的撚軍和天地會等組織,如果李開芳處理得當,大軍抵達北京時未嘗不會有幾十萬人之眾。從歷史上看,北伐所以失敗,更多的還是指揮上的失敗、戰術上的失敗。

而且,拿出兩萬的軍隊對於太平天國來說不是一筆很大的賭注。楊秀清顯然是抱著不成也罷能成更好的心態。他並沒有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這場戰役,如果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壓在這場戰役上,很可能會親自指揮這場北伐戰爭。北伐的真正目的可能是為了牽制清軍,從而為西征緩解壓力,西征才是主力。

從後來的歷史看,也確實是這樣的,韋昌輝、石達開、羅大綱、曾天養、胡以晃等重量級人物都參加了西征。為什麽西征這麽重要呢?因為西征的目的是打下半壁江山,控制東南富庶地帶,給清廷來個釜底抽薪,如果控制了整個南方,那麽清廷就沒幾天可折騰了。

總體上說,楊秀清這個戰略還是非常不錯的,只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外敵還沒有滅,內部的爭鬥就已開始,第一個送命的恰恰是他自己。

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思路,假設太平軍將全部主力部隊用來北伐,會出現什麽結果?一方面清廷很可能被推翻,但各地的清軍很可能偷襲南京,重新占領南京。到時候天國真正擁有的不過是北京一座孤城,占據北京後,接下來就是消滅各地的督撫了。在這個階段,各地會黨很可能不但不幫忙,還會搗亂,也在圖謀江山。

曾國藩和左宗棠這些人有經世之才,沒了清廷的約束,他們的發展會更加迅猛。如果曾國藩和左宗棠打出擁護清廷王室的旗號,將有大量的軍隊和鄉勇匯集在他們的旗下,洪秀全打不過曾國藩,楊秀清也幹不過左宗棠。估計,清廷玩完,天國也玩完。湖南人會早一百多年打下江山。

所以說,楊秀清偏師北伐主力西征是深謀遠慮之後作出的決策,無奈洪秀全比楊秀清更深謀遠慮,直接把他幹掉了。楊秀清不想為曾、左等人作嫁衣裳,洪秀全也不想為楊秀清作嫁衣裳,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北伐軍只動用了兩萬人,西征軍有六萬,這是兩次非常大的軍事行動。後來的一些歷史學家大多認為太平軍可能並不像史料記載的那樣有六十萬精兵,否則不會出動這麽少的兵力。歷史學家孟森卻堅信太平軍定都南京後有六十萬精兵,因為後來的事實很明顯,天京之變後,陳玉成李秀成帶兵動輒幾十萬,有時高達上百萬,怎麽會沒有兵呢?

只不過在楊秀清在的時候,非常注重質量,他死了以後,高層更加注重數量。楊秀清一般是不會把新兵派上戰場的,新兵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派上戰場。

楊秀清的這種軍事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兵貴精不貴多,用精兵可以以少勝多,這也是太平天國前期發展迅猛的原因。後期,太平軍動輒幾十萬大軍,卻被曾國藩幾萬人打得抱頭鼠竄。楊秀清之死對於太平天國確實是一場災難。

現在我們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應不應該北伐呢?

我覺得應該北伐,北伐是主動出擊,在戰略上可以讓己方處於主動地位。如果取消北伐的話,那麽清軍就主動得多,也會有更多的兵力來圍剿太平軍。

北伐軍人數雖然少,卻是太平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裏面的將士主要來自廣西,也就是曾國藩所謂的“老長毛”。曾國藩曾經有這樣的評價:“三十萬新長毛的戰鬥力還比不上三萬老長毛。”這支王牌軍隊雖然一路上發展到五六萬,但打到最後始終是兩萬。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於這樣一支精英部隊,其他人很難真正融入他們,而且北伐軍是流動作戰,新加入的人也跟不上節奏。

北伐軍確實極大地牽制了清軍,清廷前後調動二十多萬大軍才消滅了北伐軍,清軍方面損失了七萬多人。北伐軍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對於清廷的震撼極大,以至於後來曾國藩抓到了廣西的長毛,一律斬首。

下面我們將看看這支王牌軍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敗的。

縱橫北國,過把癮就死

鹹豐三年(1853年)四月初一,北伐軍出發了。

關於北伐軍的人數還得啰唆幾句,一般認為是兩萬人,但也有人認為有五萬人,歷史學家範文瀾就持有這種看法。他認為北伐軍在出發時有五萬,在過黃河之時損失了三萬,最後只剩下兩萬。

北伐軍首先到達安徽境內,整個安徽只有四千清軍,其中有一部分還是周天爵招撫的撚軍。這支軍隊自然不可能抵禦北伐軍,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來到六合縣。也就是在這裏,北伐軍嘗到了厲害。六合知縣溫紹原雖然是個小官,但跟江忠源一樣,官小志氣不小。他很早就預見到太平軍可能會攻打六合,提早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