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第4/9頁)

李秀成這個人,是李鴻章的強勁的敵人,是敵人的將帥中後期成長起來的最優秀的將領。洪秀全剛起義的時候,他們黨內有不少傑出的領袖,比如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在當時這五個人號稱“五王”。後來,馮雲山、蕭朝貴戰死在了湖南;楊秀清、韋昌輝在南京爭奪皇權,二人互相屠殺,剩下的石達開,他自己有別的遠大志向,不滿足於現在的位置,自己重新起家,自立門戶,在湖南、江西、廣西、貴州、四川這些省份橫行霸道,於是五王就都沒有了。鹹豐四年(一八五四年)、五年的時候,是官府軍隊最萎靡不振的時候,但也是太平天國的勢力最衰落的時候。李秀成原來只是一個小兵,地位很卑微,就算是太平天國攻占南京以後,他也只不過是楊秀清部隊裏面的一個侍衛。但是他非常聰明,有智慧,人又機靈,擅長謀劃和戰略部署,有膽有識,氣度非凡,所以洪秀全統治後期,仍能夠利用殘留下的一點兒兵力制造動亂,讓官兵落荒而逃,太平天國持續了六七年才被平定,這些都是李秀成和陳玉成兩個人的功勞。陳玉成在長江中上遊活動,尤其是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這些地方煽動;李秀成在長江下遊及入海口出沒,在蘇州、杭州、常州、揚州這些地方制造動亂。等到陳玉成死後,洪秀全能夠像靠著柱子一樣倚重的,就只剩了李秀成一個人了。李秀成的智慧和勇氣都超過常人,而且為人十分有度量,對自己的部下也十分關愛,能得到士兵的忠心,所以安慶那個地方雖然用武力收復成功了,但是長江下遊的形勢更加不樂觀。自從曾家兄弟合作圍剿雨花台後,江蘇,還有南京等地方的戰爭仍然持續著,李鴻章,還有曾國荃費盡心思,盡心盡力攻打,付出超乎尋常的代價,才換來了戰爭勝利的榮譽,這些也都是李秀成造成的。所以要是談論李鴻章這個人,就不能不知道李秀成。

自從南匯這一戰役之後,李鴻章的根基漸漸牢固,所以想要和在南京的官軍商量一下對策,如何牽制敵軍的勢力,然後選定一個恰當的進攻敵人的方向。那時候是七月,李鴻章命令程學啟、郭松林等人立即攻打青浦縣城,攻占了那裏;並且讓另外一支部隊乘坐汽船,渡海去攻打浙江紹興的余姚縣[3],也攻占了那裏。八月的時候,李秀成命令譚紹洸帶著十萬多名士兵進攻北新涇(江蘇的一個地方,離上海很近,只有幾裏地)。劉銘傳在太平軍行進途中加以攻擊,英勇搏鬥,打敗了他們,敵人於是退了回來,想要保住蘇州。

還是那個月,淮軍和常勝軍一起進入浙江,攻打慈溪縣[4],收復了那裏。就是那場戰爭,常勝軍的統帥華爾浴血奮戰,身先士卒,胸部中了好多槍後逝世,他死以後遵照他的遺言,用中國的衣服為他入殮,美國人白齊文代替他繼續指揮常勝軍。

這一年,夏秋換季的時候,江南流行起了傳染病,死了好多官兵。李秀成趁這個機會想要解除他們對南京的圍困,所以就在閏八月的時候,帶領蘇州、常州的十多萬精兵奔赴南京,包圍曾國荃的大本營,調集十門西洋的開花大炮,使勁轟炸,攻擊他們,十五個日日夜夜都不停歇,政府官軍殊死搏鬥,氣勢一點兒也沒有削減。到了九月份,李秀成又派李世賢從浙江率領十幾萬士兵和他們一起圍困南京,攻擊越來越猛烈。曾國藩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擔憂那裏,急忙調集其他地方的兵力前來援助。然而當時浙江還有長江以北好多將領都有各自的任務,最後還是沒有能夠前去支援。這一戰役,是兩軍開戰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最激烈的戰鬥。當時敵人的軍隊有二十來萬人,政府官軍被重重包圍,困在裏面的有三萬多人,而且其中病死的、戰死的,還有身上負傷的,數目都已經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但是曾國荃依舊和將士們同甘共苦,一起面對困難,關系像父親和兒子一樣團結,所以軍隊裏的官兵們都願意為他效命,覺得就算戰死也值得,所以才能抵抗住人數超過他們十倍的兇殘的敵人,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李秀成攻擊沒有成功,又因為江蘇的政府官兵的士氣一天比一天高漲,恐怕失去江蘇這塊地盤,到時候南京也不能保全了,十月,他帶領士兵們撤退,雨花台的圍困這才解除了。

說明:自從這場戰役之後,洪秀全的大勢已去。把士兵囤聚在牢不可破的城池裏,這是兵家很大的忌諱。向榮、和春兩次都是因為這樣才失敗的,所以曾國藩牢牢記住了這點,非常謹慎地對待。曾國荃開始想在雨花台聚集兵力的時候,曾國藩就好幾次不讓。等到了這次戰役,外面被多達十倍的強悍對手包圍,裏面有一群窮兇極惡的末路之人,政府官軍遇到的危難,沒有比這次更危險的了。但是敵軍明明知道政府官軍勢力單薄成這樣,內部又遭受了很大的創傷,可是最終還是不敢直接硬闖進去,和他們決一死戰,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到最後功虧一簣,只能撤兵離開,因此才造成自己進退兩難,失去了根據地,最終就跟著滅亡了,這是什麽原因?原來,當時敵人軍隊的將領非常富貴,生活驕奢淫逸,特別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會出現那樣的結果。太平天國的迅速衰敗也是當時政府官兵們沒有料到的。曾國藩說:“凡是軍隊最害怕意志衰退,不求進取。當道光、鹹豐兩朝之交的時候,政府軍隊裏的官兵們都是意志衰退、不求進取,而敵人的軍隊都是非常有活力的;等到了同治初年,敵人軍隊都是意志衰退、不求進取,而政府軍隊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得到還是失去,成功還是失敗,關鍵原因就是這些。”仔細想想這些話吧!就是李秀成這樣的賢能人才,都違背不了這種規律,況且洪秀全那樣的人就像是墳墓裏的一具骷髏,更不值得說了。正是別人所說的:“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這樣的前車之鑒並不遙遠,立志奪取天下的人應該拿來警告自己。洪秀全本來就是一個市井的混混,在那個時間崛起,不出一年,就掠奪了一半的天下,沒有趁著當時的士氣繼續擴張,通過戰爭爭取江山大業,稱霸天下,而是選擇在南京苟且偷生,把南京看作自己貪圖享樂的安樂窩,蓋那些深宅大院,簡直連陳勝那種人都不如!自己死守著一座城,等待著別人來圍剿攻擊。所以向榮、和春的失敗,不是洪秀全自己有什麽克敵制勝的招數,只是他所遇到的敵人也是那樣,和他差不了多少,所以才能夠接著苟活下去,延長在世的時間。唉!曾國藩和洪秀全之間的勝利和失敗,是天決定的嗎?是人決定的嗎?君子說:是人自己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