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中日戰事禍胎

●李鴻章先事之失機

●大東溝之戰

●平壤之戰

●甲午九、十月以後大概情形

●致敗之由

●李鴻章之地位及責任

中國維新運動的萌芽,從甲午中日戰爭中產生;李鴻章積累的功勛和名聲,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淹沒。真可惜啊!李鴻章在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七十大壽的時候生病了,生病卻沒有去世,突然遭遇這場變故,禍患和危機重疊在一起,一個接著一個,又經歷了八年最艱苦最危險的特殊困窘和奇恥大辱的生活後才去世。老天啊,為什麽在這個人的人生前半段對他是那麽寵愛,卻在他人生的後半段又給他那麽多的困苦,對他如此殘酷?我執筆寫到這裏,忍不住停止書寫,長嘆一聲。

中日這場戰爭開始於朝鮮,推及這場禍患的開始,不得不說是李鴻章外交上遺留的遺憾。朝鮮本來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的時候,日本和朝鮮有一些外交上的糾紛,日本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交涉,按理說朝鮮是我們的藩屬國,他們的外交應當由我國說了算,這是在國際上公認的。但中國當局因為怕事,所以就回答說:“朝鮮自己國家的政治,我們朝廷一向沒有幹涉,任憑貴國自己和他們交涉就好。”於是日本又派遣大使到朝鮮,在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正月的時候,與朝鮮的君主簽訂和約,其中的第一條就是:日本認定朝鮮為獨立的國家,與日本這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擁有平等的權利。那是日本和朝鮮交涉的開端。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的時候,英國、美國、德國、法國這些國家相繼向朝鮮請求互相通商,朝鮮政府感到很驚恐,一時間猶豫不決。於是李鴻章寫信函秘密地勸說太師李裕元,讓他和各個國家立下約定,又上奏折說可以依靠這個來防禦俄國人、牽制日本等等。光緒六年(一八八〇年)的時候,駐日本的大使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寫信,要求主持朝鮮外交,說中國應該在朝鮮設立一個辦事大臣。李鴻章說如果暗地裏對朝鮮進行保護,尚且覺得能夠進退自如;倘若非常明顯地代替朝鮮操持外交,不但朝鮮未必聽我們的話,而且各國沒準還要責備我們,萬一到時候出現騎虎難下的局面,恐怕麻煩會甩不掉。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的十月,侍讀學士張佩綸又上奏請求派遣高官作為通商大臣前往朝鮮,處理他們的外交事宜。李鴻章的看法和先前的一樣。這都是因為李鴻章對於“藩屬國沒有外交的資格”的國際公法不熟悉,只貪圖一時的省事,說那是一個獨立國家,用一些大道理來蒙蔽人,確實是千古的遺憾。從這之後,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再把朝鮮當成是中國的藩屬國對待了。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簽訂條約,上面寫明假如明天朝鮮發生事變,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想要派兵前去的話,必須先要讓對方互相知道自己的行動。於是朝鮮又好像是中日兩個邦國共同要保護的國家,這件事確實非常離奇,實在是不可思議。後來這兩個國家各自說自己的道理,理不清楚,終於釀成了戰爭。然而這個禍端不得不說是由外交引起的,這是李鴻章第一大失誤。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三月的時候,朝鮮有東學黨的叛亂,氣勢十分猖獗。當時袁世凱駐紮在朝鮮,作為辦理商務委員。袁世凱是李鴻章的親信,多次致電李鴻章請求派兵幫助圍剿,還慫恿朝鮮國王去請求大清出兵援助。於是李鴻章在五月初一的時候派遣海軍“濟遠”“揚威”兩艘軍艦趕赴仁川、漢城[1]保護商業,並且調直隸總督葉志超帶著一千五百名淮軍去牙山;同時遵照《天津條約》上面的內容,通知了日本派兵的消息。日本立刻也跟著派兵前去,到了五月十五日,日本軍隊到達仁川的已經有五千人。朝鮮政府非常驚恐,就請中國首先撤兵來給日本做個榜樣。中國不答應,於是就去和日本反復商量一起撤兵的事情,那時候亂黨已經解散了。日本既然已經發過來重兵,肯定是有進無退,於是就商議要和中國一起幹預朝鮮的內政,幫助他們國家變法,雙方以文字書信往來,言辭表達都很激烈,戰爭似乎迫在眉睫。

對於這場戰役,在中國看來,是藩屬國有了混亂,說一些好話來乞求援助,宗主國有幫助平定戰亂的責任,所以中國才派軍隊過去。在日本看來,卻是既然已經承認朝鮮為自由民主的國家,那麽它和其他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現在中國緊急派兵來幫助平定和它同樣平等的國家的內亂,其真實意圖不知道是什麽,所以日本才派軍隊過來進行防備,這兩個國家各自有各自的說法,都認為自己正確、對方錯誤,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說的話好像都非常有道理的樣子。但是其中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當還沒有發兵的時候,袁世凱多次致電說東學黨十分猖獗,朝鮮朝廷絕不能自己擺平,後來朝鮮國王乞求中國救助的咨文,也是袁世凱指使的。為什麽五月初一開始發兵,但是初十那天就已經有了亂黨都被鏟平的消息?當時我國軍隊還在路上,和亂黨離得非常遠,一點兒邊都沾不上,就是說朝鮮戰亂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剿滅賊寇。既然不需要清朝幫助圍剿,而我們國家好端端地就發兵過去,怎麽能不使得日本人懷疑?所以我們說錯在日本,日本當然不能接受。曾經有人說袁世凱想要借著這場事端向上面邀戰功,所以才故意誇大其詞、無端生事,但是沒有想到日本人緊緊跟在後面。果真如此,就是因為袁世凱的一念之私,使十多萬的人民遭受了兵災,毀壞了有著數千年的國體。袁世凱固然不能推卸責任,但是任用袁世凱,聽信於袁世凱的人,難道不也要負用人不當的責任嗎?這是李鴻章的第二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