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虜”南倭問題(第2/4頁)

明朝和蒙古的關系,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特征,跟過去的情況不一樣,跟以後的情況也不一樣。此外,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即所謂南倭問題,也是這個時代很突出的一個問題。明朝以前沒有這樣的情況,明朝以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

研究明朝和倭寇的關系,光從中國的情況、中國的材料出發,還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理解,還必須研究日本的歷史。不研究日本的歷史,就很難理解當時為什麽會有那麽一些人專門從事搶劫,進行海盜活動,而且時間是如此之長,破壞是如此之嚴重。但是看看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我們先講講日本的情況。

明朝的歷史是從1368年開始的。而日本從1336年起,內部分裂為南朝、北朝。京都是北朝的政治中心,吉野是南朝的政治中心。這個分裂的局面,長達六十年之久。一直到1392年南朝站不住了,才投降了北朝。分裂期間,日本有兩個天皇:京都有一個天皇,吉野有一個天皇。正當日本南北朝分裂的時候(1336—1396),明朝建立起來了。明朝建立初年,正是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後期。

當時日本的政治形勢怎麽樣呢?日本有天皇,可是那個天皇是虛的、無權的,是一個傀儡。不只是那個時候的天皇是傀儡,凡是明治維新以前的天皇都是傀儡,地位很高,可是政治上沒有實際權力。掌握實權的是誰呢?是將軍。當時的將軍稱為征夷大將軍。將軍有幕府,當時的幕府叫室町幕府,也叫足利幕府。那時日本處在封建社會,有很多封建領主,這些封建領主有很多莊園,占有很多土地,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他們不完全服從幕府的命令,各自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實行封建割據。足利幕府建立之後,由於它的經濟基礎很薄弱,不能完全控制他們。所以,在足利幕府時代,由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封建領主勢力強大,在幕府控制下的中央財政發生了困難。怎麽辦呢?它就要求和明朝通商,做買賣。足利幕府的第三代叫足利義滿,他派人到明朝來,要求和明朝通商。明朝政府當然歡迎,但是對日本的情況不了解,對國際形勢缺乏知識,不知道日本國內已經有了天皇,糊裏糊塗地就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足利義滿希望通過和明朝通商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減少財政困難。但是,由於當時日本是處在一種分裂割據的狀態,那些大封建領主並不聽他的話。而在那些大封建領主下面有一批武士,由於得不到土地,生活困難,於是他們就到海上去搶劫,成為倭寇。這就是倭寇的來源。所以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幕府和明朝有交往;另一方面幕府下面那些封建領主一批批地來破壞這種交往,到處搶劫。幕府不能控制那些諸侯、封建領主,最後發生了內戰。從1467年到1573年這個時期,是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期”。這個時期延續了一百多年,日本國內到處打來打去,戰爭頻繁,人民不能正常地進行生產,因而土地荒廢,糧食不夠。這樣,就使更多的人參加到倭寇的隊伍中來。這就是日本在“戰國時代”,也就是明朝中期(1467—1573)之後,倭寇侵略更加嚴重的原因。

從中國的情況來說,中國遭受倭寇的侵犯從明朝一開始就發生了。在明朝建國以前,倭寇已經侵略高麗。那時候,高麗王朝的政治很腐敗,沒有能力抵抗。接著倭寇南下騷擾我國沿海各地,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到處侵犯。洪武二年(1369)明朝政府派海軍去抵抗倭寇。1384年之後又派了一個大將在山東、江蘇、浙江沿海地區修了五十九個軍事據點防禦倭寇。1387年又在福建沿海地區修建了十六個軍事據點。所以,從洪武時代起,倭寇就已在危害中國。在永樂時代,1419年倭寇大舉進攻山東沿海地區。明朝軍隊狠狠地打了它一下,把這一股倭寇全部消滅了。倭寇的侵擾引起了明朝政府內部在政治上的爭論。當時明朝政府專門設立了三個對外貿易機構,叫作“市舶司”。這三個市舶司設在廣州、寧波和泉州。這些地方是當時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這裏來做買賣。當倭寇侵略發生之後,有的人認為,倭寇之起是由於對外通商的緣故,因為你要做買賣,所以日本海盜就來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市舶司封閉掉,對一切國家一概不做買賣。這種論調在明朝政府中占了優勢,結果在1523年把三個市舶司撤銷了。

撤銷市舶司之後發生了另外一個問題。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度高,人多耕地少,不少人沒有生產資料。這些人做什麽呢?在通商的時候他們借一點資本出去做買賣,買一些外國貨到中國來賣,把中國的土產賣出去。因此,這些人是依靠通商來維持生活的。這是一種情況。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東南沿海的一些大地主,他們看到對外通商的收入比在農業生產上進行剝削要多好幾倍,因此從事對外貿易。他們自己搞了很多海船載運中國土產出國,同時把外國商品帶回來賣。沿海大地主依靠通商發財,這在當時叫作“通番”。“通番”的歷史已經很久了,宋朝後期就有許多大地主組織船隊出海通商的事。宋代關於這一類事情的記載很多,元朝也有。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明朝有一個大富翁叫沈萬三,他家裏有一個聚寶盆,這個盆裏可以出很多寶貝。這是傳說,事實並不是這樣。事實是他搞對外貿易發了財。有人說他富到這樣的程度,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時,有一半是他出的錢;此外,每年還要他出很多錢。因為在明朝和元朝作鬥爭的時候,他曾經站在元朝這一邊。所以後來明太祖幹脆把他的家產全部沒收了,把他充了軍。有的說是充軍到雲南,也有的說是充軍到東北。這個故事說明,當時是有這麽一部分人是依靠通商和對外貿易來發財的。所以,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情況是,一方面許多貧民依靠對外通商來維持生活,其中有一些窮苦的人長期停留在國外,這一批人就成為華僑。現在南洋各個地方都有華僑,大體上以廣東、福建人為多;另一方面,沿海一些大地主依靠通商來發財。因此,當1523年,由於倭寇不斷騷擾沿海,明朝政府封閉了市舶司,斷絕了對外通商關系時,就發生了新的問題:一方面很多窮苦人失去了生活來源;另一方面,沿海大地主失去了發財機會。他們要求恢復通商。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地主集團便采取反抗手段。你禁止通商,他就秘密通商。他們自己組織船隊出去,其中有一些照樣發了財,有一些就遭到倭寇的搶劫;而另外一些則采取和倭寇合作的辦法,他們也變成了倭寇。他們組織船隊出去,能夠做買賣就做買賣,不能做買賣就搶。因此,倭寇主要是日本海盜,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