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黨爭的發酵:山東巡撫之爭(第3/8頁)

從種種史料上看,這正是“義和團”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事情真的比較搞笑了,當趙三多不得不把梅花拳改稱為義和拳,為“義和拳”的刺激性而憂心忡忡時,存在於官方正式文件中的卻早已經是合法的名字——“義和團”。對於當時的趙三多等人而言,看來他們的擔憂是多余的——地方官府比他們更害怕將非法組織上報給朝廷!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正是因為張汝梅從一開始就抱有招安收編的念頭,東昌知府才反復做趙三多的思想工作,勸他放棄,而事情的發展卻都超過了趙三多和張汝梅的掌控能力,趙三多被手下激進分子脅迫亮旗起事,亡命江湖,張汝梅也因“剿拳不力”而下台。

現在,有“屠戶”之稱的毓賢又繼承了張汝梅招安收編的想法,這是很令人意外的。然而實際上,正如我們前面說的,不是毓賢同志突然起了善心,也不是他突然換了副心腸,而是等他坐上山東巡撫的位置之後,這才發現招安收編是徹底解決義和拳問題的唯一選擇。

原因是,山東的軍隊不夠。

四年前的甲午戰爭中,山東是損失兵力最多的省份,而甲午戰後,山東也分到了償還《馬關條約》賠款的任務。山東的財政入不敷出,年年虧空,為了縮小各地開支,擠出銀兩來償還大量賠款,朝廷想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裁軍。山東也不例外,比如我們熟悉的冠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按照編制,冠縣至少應該駐守1名千總、7名騎兵和26名步兵(官兵總共34人)。而裁軍之後,冠縣只剩下了1名千總,1名副千總,8名步兵(官兵總共10人)。軍費有沒有減少不知道,反正這一裁又裁出一個副千總出來,是不是他是縣老爺的小舅子沒地方安置啊。

而那個時候軍警是不分家的,平常地方駐軍幹得最多的,其實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警察幹的活。冠縣裁軍之後,說得寒磣一點,連小偷小摸的都可以把那幾個兵當作弱勢群體,更別說去對付拳民了。所以在剿拳問題上山東經常向直隸發電請求幫忙。

朝廷又要裁軍,又要確保穩定,在穩定上不能出任何差錯,除了以最小的開支增加一些“軍人”,當時的張汝梅實在是沒有別的辦法。其實換成誰都沒有辦法,毓賢也一樣。於是當“義和拳”越來越難以處理時,讓他們加入官府幾乎不要出錢的正規民團似乎就是最好的出路,既節省了軍隊去剿拳,又反過來增加了官府武裝的人數去維護穩定,一舉兩得啊,每一任巡撫基本都會這麽想的。

拳民並不是天生的“盜賊”,和毓賢過去打擊的那些打家劫舍、禍害鄉鄰的人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只要能給他們一份工作,讓他們有飯吃,他們就不會再鬧下去,歷史上山東的梁山好漢都是招安收編的,拳民還有什麽搞不定的?

這就是毓賢的手法,在面對山東具體省情之後的手法——一手以剿,一手以撫,剿中有撫,撫中有剿。當然,在毓賢看來,他的這套剿撫兼施的手法不僅是高明的,也是“安全”的——對頭上的紅頂子來說。

正如每次外敵入侵,朝廷裏總有“和戰”兩派一樣。在如何對待義和拳的問題上,朝廷裏已經有“剿撫”兩派之分。我們知道,觀點之爭的背後是黨爭,對義和拳的“主撫派”正是排外的端王集團,而“主剿派”是和洋人關系比較好的漢黨,毓賢剿撫兼施,兩不得罪,居中站隊,瀟灑騎墻。在後來的很多書中,人們對毓賢到底是如何對待義和拳的看法是比較矛盾的,一派人認為毓賢是“主剿”的,是不折不扣的“劊子手”“雙手沾滿了拳民和勞動人民的鮮血”;而另外一些人認為毓賢是“義和拳組織最大的支持者”“鼓吹改拳會為民團”。如果我們知道這是毓賢同志一貫的風格,那麽一點都不奇怪,毓賢同志的這個矛盾形象,正如他出任山東巡撫之前的矛盾形象一樣,不過是在繼續“媚上”,在兇險的官場裏精於算計,用心自保。

然而,就在毓賢戰戰兢兢地維護山東地區穩定之時,1899年10月,在毓賢上任半年之後,朱紅燈率領隊伍來到茌(chí)平以北的平原縣,又有了驚人之舉!

“天下義和團扶清滅洋!”

跟幾個月前相比,朱紅燈的隊伍更加壯大了,名氣也更響了。這次來到200裏外的平原縣,就是因為在這個縣的杠子李莊,有兩個地主拒不為拳民“助糧”,應杠子李莊拳民的邀請,朱紅燈親自率領隊伍前來“助戰”。結果是他不僅打開了這兩個地主家的糧倉,還趕跑了杠子李莊的地主民團,成功地占領了杠子李莊!

這應該是拳民首次占領一座村莊,毓賢接報,他立即派出將領帶兵前去圍剿。帶兵的這個人需要特別介紹一下,他是濟南府候補知府、現任濟南府親軍營管帶袁世敦,大家看到這個名字一定很熟悉,沒錯,他就是袁世凱同志同父異母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