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開戰決策的秘密:最後的禦前會議(第2/9頁)

所謂軍,指的就是端王集團的虎神營和其他八旗軍,拳民已經進入內城了,已經可以直達使館區了,慈禧再不防著端王集團他們,那又會是一個血淚教訓啊。

使館區就這樣被嚴密保護起來了,它的裏層是“使館衛隊”,外面是武衛軍中軍,絕對安全。看來,慈禧又一門心思撲在“如何討好洋人”,如何先單方面履行“張杜約定”之上了。

相信大家也已經發現了,外面的人無法靠近,裏面的人也無法再出去。就連公使們的家眷想去天津避避禍都不行,慈禧的上諭中早就說了,現在鐵路未通,不安全——使館區裏的所有人被慈禧的一道上諭“禮貌地”強留在了使館區!

現在,是時候來揭開慈禧調武衛軍中軍“保護使館”的秘密了,而要揭開這個秘密首先必須揭開在前一天(6月15日),使館區為何主動發起“獵取拳民行動”。

我們先來聽聽當事者怎麽說。1902年,當時的“使館衛隊”美軍分隊隊長邁爾斯(Myers)上尉談到這段“往事”時說:“當時我們也意識到這些主動剿殺拳民和拯救教民行動會煽起更大的仇洋情緒,於我們不利,但當我們看到渾身被燒傷和砍傷的教民不斷逃到使館時,我們這些血肉之軀不能不向他們提供幫助,並把其他教民從惡魔般的拳匪手中解救出來。”

這個理由是比較堂而皇之的,能信,但不能全信。

讓我們再回到當時的情況吧。6月10日,使館區接到了西摩爾“馬上就來”的電報,11日,使館區就派出薩瓦戈和杉山彬去火車站迎接。杉山彬之死雖然並沒有在使館區引起多大波瀾,但另外一件事情是他們不得不在意的——朝廷已經調了董福祥軍去火車站阻截西摩爾軍!而此時使館區恰恰沒有了西摩爾軍的任何消息(當然沒有消息了,電報服務都被端王大人給停了),再派人去火車站打探又存在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進入北京的第一批八國聯軍,作為一支正規軍,“使館衛隊”能夠做的是什麽?

那就是:主動走出使館區,好接應被堵在城外的西摩爾大軍順利進入使館區——合兵!

這種行動從6月12日開始,本來是“使館衛隊”的行動,軍人出身的克林德也在其中摻和了一把,於是,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克林德綁架少年事件”吸引過去了,這種活動在15日達到了高潮(相應的,拳民進入了內城和騷亂升級),最終成了使館區洋人全員參與,洋人取名為“獵取拳民行動”。

當然,“使館衛隊”是不會主動去向朝廷的軍隊開火的,一旦開火那就意味著國與國之間的交戰,既是軍事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那就涉及宣戰、開戰的理由等,而“使館衛隊”恰恰找不到開戰的理由。6月12日,內城還只有少量拳民,使館區絕對安全,“使館衛隊”不能去攻擊朝廷的軍隊,卻可以打夾在中間的一個組織——義和拳。

所以,在我看來,從6月12日起,進入北京的第一批八國聯軍——“使館衛隊”就已經開始了軍事行動。一次由正規軍主導的、不太引人注意的軍事行動,後來的中西方歷史研究者在研究1900年之戰起點時,很少會注意到這個隱蔽的行動而只是把它當作了“騷亂”。而在我看來,6月12日,由洋人首先“開釁”,1900年之戰已經打響!

巧合的是,在第二天(6月13日),慈禧就命令裕祿可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動武,然後多道諭旨叮囑裕祿“不要怕”。慈禧命令的是裕祿在天津的行動,去阻截開向北京的後續軍隊,而她這裏後院已經起火了,卻遲遲不見她行動,拳民和無辜百姓之死也讓她無動於衷,原來,不是裕祿“怕”,而是她自己“怕”。

6月16日,慈禧終於行動了,榮祿親率武衛軍中軍將使館區圍得嚴嚴實實,既在表面上“切實保護了使館”,使得朝廷繼續履行“張杜約定”,而“保護”的同時,不許裏面的人們走出使館區,這也是隔離。使館區所有洋人參與的、使得局勢進一步惡化的“獵取拳民行動”被遏止了,“使館衛隊”合兵的企圖落空了。

然後,就要重點去對付來京的西摩爾大軍和裕祿剛剛報告的“續去之兵”了。

在慈禧的命令下,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那桐即刻出城。這兩位是“親洋派”,不是有過“留洋”經歷,就是跟洋人的關系比較好,他們的任務就是沿著津蘆鐵路線往天津方向搜索西摩爾等軍,如果相遇,則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只身攔截,以苦口婆心勸退達到“求和”(這一招歷史上經常用),如“求和”不成,就只有讓在馬家堡火車站的董福祥軍排成人墻阻截。如果還不行,那就沒有辦法了,“派許景澄、那桐前往馬家堡以南,阻止洋兵入城;如不聽命,則立調董軍攔阻,再不服阻,則決戰。”(袁昶:《亂中日記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