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開戰決策的秘密:最後的禦前會議(第6/9頁)

那麽為什麽說洋人有嫌疑呢?首先,這是指在天津的洋人,準確地說是還在大沽口外軍艦上,沒有跟著西摩爾出發的八國聯軍——第三批八國聯軍。而“嫌疑”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偽造了這份“照會”,然後有意令其落入羅嘉傑之手再由羅送往北京;二是他們故意散布了這方面的消息,被羅嘉傑截獲而送往北京,而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使館衛隊”無法解決的那個難題——開戰的理由。

把這份“照會”看作是一份刺激對方開戰的最後通牒,是十分合適的。

理論上的動機有了,實際中又如何證明呢?這批八國聯軍為何又在6月15日前後需要“開戰的理由”?這自然與他們在天津的行動有關,我們很快就會講到。

好吧,現在輪到慈禧同志上場了。

慈禧是決策者,所以說如果她要自己偽造“照會”去刺激自己開戰,這個“嫌疑”真沒有。

但是,如果她的目的不是開戰,而是另外的東西呢?

毫無疑問,慈禧已經把如何對付紛至沓來的八國聯軍,看得比義和拳對她權力安全的威脅更重要,雖然一直在避戰,但慈禧其實也知道:避無可避。

那麽這種狀況下她就有兩個目的:一是要形成開戰的集體決策——為將來推脫責任,達到開禦前會議的初衷;二是做戰前動員。

所以,無論這份“照會”是不是她偽造的,慈禧都需要把這份“照會”公開。

大臣們吵個不停,如果要等到他們吵完,估計這輩子是沒有希望了,但有一件事情能夠讓他們都安靜下來,那就是迅速讓他們感到恐懼。是啊,如果西方國家要“代收各省錢糧和代掌天下兵權”,財權和軍權都沒有了,都交給洋人了,還談什麽頂戴花翎、豪宅馬車?這是要把大清從半殖民地下降為殖民地,而把他們從既得利益者變為洋人打工者。

在嚴重的危機面前,要想迅速消滅分歧,讓爭鬥不休的團隊團結起來其實沒有什麽好的辦法,因為“大難臨頭各自飛”才是最常見的現象。而有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就是給這個團隊設置一個更大的危機,給他們預設一個更大的假想敵,讓他們感到無比恐懼和緊張,這時候反而更有利於團結。

而對於慈禧來說,她最恐懼的就是那沒有公開讀的第四條:勒令皇太後歸政。這是慈禧內心最敏感、最緊張的神經(史載,看完“照會”,“太後哭”),而越是如此,她越是要在這種關鍵時候主動出擊,先拋出這份“照會”,以堵住內部某些人那顆“異動的心”。

慈禧讀完了。大殿中嘩啦啦跪倒了一片,哭成了一片,至少有20多人立即痛哭流涕,隨後怒吼聲似乎要掀了大殿的屋頂:“臣等誓死效忠太後,立與洋人決戰!”這次堅決主戰的不止有端王集團的人,還有其他大臣,看來他們也很明白,自己所有的一切,是不能失去的,是跟慈禧太後連在一起的,如果慈禧倒了台,自己也沒好果子吃!

老滑頭榮祿見狀,也只好伏在地上大哭:“臣以死效勞!”

榮祿都如此,其他反戰派的聲音也逐漸微弱,逐漸被壓下去了。(袁昶:《亂中日記殘稿》)

在大臣們的一片哭聲之中,慈禧的聲音在大殿裏響起:

今日之事,諸大臣均聞之矣,我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戰(注意),顧事未可知,有如戰之後,江山社稷仍不保,諸公今日皆在此,當知我苦心,勿歸咎予一人,謂皇太後斷送祖宗三百年天下!(惲毓鼎:《崇陵傳信錄》)

目的達到了。

這就是慈禧的“嫌疑”,其實根據惲毓鼎《庚子日記》的記錄,我們就能發現事後大臣們去“軍機、總理、北洋和洋使”的“驗證”工作,並不是慈禧下令的,而是大臣們自己去做的,那這是不是就說明慈禧就有偽造“照會”的最大嫌疑呢?

根據李超瓊等其他人記載的史實,慈禧的“嫌疑”其實並不是“偽造”的嫌疑,而是她很可能明知道這是份假照會(或者根本就不太在乎它的真假),而先把它在大臣中公開,不管這份“照會”是從什麽渠道來的,是什麽人偽造的,別人想拿這份“照會”來刺激慈禧開戰,而慈禧可以趁勢反過來利用它,拿它來刺激大臣!

因為公開對她有利,她的目的並不是要以此開戰,她並不是一看到這份“照會”就血沖腦門,決定開戰跟洋人幹到底,而是在判斷戰爭很可能無法避免的情況下,先在朝廷高層的小範圍內統一思想,使各派能夠暫時拋棄成見,暫時團結,形成集體決策的氛圍和基礎,並做戰前動員。

40年了,沒有兩把刷子,我怎能一直站在紫禁城之巔?

這一刻,她真的像個老妖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