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日之內數倍於甲午戰爭總傷亡:日軍陷入生死局

奧保鞏慘烈攻下金州古城

2月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接到了絕密命令:設法全殲俄海軍在旅順的太平洋艦隊,掌控朝鮮海域和黃海海域制海權,保衛日本領海以及日軍去往滿洲海上運輸線之安全!

東鄉平八郎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時間裏苦戰數次,盡管沒有全殲太平洋艦隊,但也迫使太平洋艦隊龜縮在旅順港口內再也不敢輕易出來,聯合艦隊的軍艦就一直在旅順港口外堵著它們。目標算是基本實現了,接下來就是陸軍的登陸作戰了。

4月底,陸軍第一軍在登陸朝鮮後,輕易地渡過鴨綠江,輕易地擊潰鴨綠江邊的俄軍。5月5日開始,奧保鞏率領的第二軍在旅順附近的金州順利登陸,俄軍又不戰而潰!

令人很意外,預料中艱難的作戰場面並沒有出現,一切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甲午戰爭時期,日軍仿佛又遇上了清軍一樣的對手,事實已經證明,俄軍根本沒有傳說中的那麽厲害。但是,奧保鞏並不這麽認為,反而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曾參加過當年的甲午戰爭,當時只是一個師團長,現在統率一個軍,正是睦仁所謂的被“鍛煉”出來的將領之一。豐富的作戰經驗在告訴奧保鞏,俄軍絕不會像表現出來的這麽不堪一擊,也絕不會像想象中那麽簡單,在他們不斷潰退的背後,也許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陰謀!

根據作戰計劃,奧保鞏登陸後,要首先攻下金州城。當奧保鞏率領第二軍開進金州城外的南山陣地,了解了俄軍布防情況之後,不祥的預感終於被證實了,他大叫了一聲:不好!

金州城外,南山這座不足120米的小山,已經不能被稱作是一座“山”了,因為它已經被俄軍改造成一座巨大的整體性防禦工事,一套完美的殲敵系統!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腳前一大片開闊平整的地帶,上面還有動過土的痕跡,很顯然,這是俄軍臨時平整出來的,目的不過是讓奧保鞏發起進攻時找不到四周的掩體,俄軍悠閑地躲在後面開槍。

然後,奧保鞏看到的是一排排削尖的木樁,它們固定著帶刺的鐵絲網,有一人多高,環繞著整個南山山腳。值得注意的是鐵絲網不只是環繞了一層,而是有好幾層,看來要攻進去,還得一層層地拔掉它們,好麻煩。

鐵絲網之後,是一道又寬又深的壕溝,稱為護壘壕,也稱反步兵壕,深度大概是三四米,寬度大概是七八米。也就是說,只能搭梯子才能過得了這道壕。其實有必要懷疑俄軍挖這麽大一條溝應該不只是考慮了作戰,很可能還考慮了打掃戰場的問題,殲滅了日軍,也是要負責埋的嘛。

護壘壕的後面,才進入了工事真正的核心——炮台以及堡壘。從山腳開始,每隔一段距離就分布一座,一直蜿蜒到山頂,裏面架設的是大炮、速射炮和馬克沁重機槍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堡壘分為明堡、暗堡、多面堡以及眼鏡堡等等,地底下還有交通壕相連,俄軍就在裏面實施機動。為了防止炮台和堡壘被日軍大炮炸毀,它們的基座和胸墻都是用一米多厚的混凝土澆築而成,絕對經得起日軍常規炮彈的攻擊。

完美,十分完美,有采光能通風,有復式有躍層,俄軍躲在裏面開火的心情一定很好。

駐紮在金州地區的是俄軍第四師,總兵力接近2萬人,但他們只派出了約4000人駐守金州古城和南山,看來他們對自己的工事很有信心。之前不斷潰退的秘密也揭開了——哪裏最有利於殺人,他們就出現在哪裏。

多年以來,俄軍的戰鬥力之所以強悍,除了我們前面說的體格、勇猛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善於利用天氣、地形等自然條件。當年在莫斯科凍得瑟瑟發抖的拿破侖一定很同意這一點,對於俄軍來說,天氣是要靠碰的,地形卻是可以隨便加以改造的,每到一個地方,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先把周圍挖個稀爛,修建起強大的工事,依靠工事來消滅敵人,這哪裏是一支一般的軍隊,簡直是一支“土木工程師”隊伍!

所以,當日軍渡過鴨綠江和在金州海邊登陸時,他們並不需要去阻止,他們只需要躲在這裏,躲在已經挖好的世界最強工事裏,等著送上門的日軍被全殲。

奧保鞏不祥的預感變為了不寒而栗的感覺,他立即召開參謀會議,下令:以十倍於俄軍的兵力,第二軍全軍近4萬人全部投入進攻!而戰術還是那個老戰術:包抄。

包抄戰術是日軍幹部(中文“幹部”一詞源自日本,在軍中指各級指揮官)從小在教科書學到的戰術,被奉為鐵律,只要一上了戰場,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包抄,方法是先以少部分兵力從正面實施最堅決的攻擊吸引住敵軍主力,好讓自己主力迂回到側面或者後路攻擊。奧保鞏的計劃就是,以一路日軍包圍和拖住南山工事裏的俄軍,主力繞過恐怖的南山陣地,攻打背後的金州城,在拿下金州城之後,就在城墻上架設大炮轟擊南山陣地的後路,前後兩路包抄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