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日之內數倍於甲午戰爭總傷亡:日軍陷入生死局(第2/7頁)

奧保鞏不會想到,正是這個在過去幾乎無往而不勝的戰術,在這裏即將失靈。

5月25日午夜,總攻開始,第四師團(大阪師團)繞過俄軍南山工事,首先向金州城南門承恩門發起進攻,在炮兵的掩護之下,步兵開始向城墻下挺進。行進在最前面的是工兵敢死隊,他們的任務是趁著炮戰和夜色沖到金州城墻底下,先在墻腳挖個坑,然後在坑裏埋下巨型炸藥包,一舉炸開城墻,這也是日軍在攻城時慣用的招數。

見到日軍竟然挖他們的墻腳,城墻上的俄軍簡直狂怒不已,他們打開了強光探照燈,這不僅是為了給俄軍照明,更是為了迷盲遠處的日軍炮兵,強光射過去,日軍炮兵就睜不開眼,炮彈就打不到城墻上,十分管用。“來吧,黃皮猴子們!”城墻上的俄軍號叫著,炮兵用大炮和遠處的日軍炮兵對轟,而機槍手用馬克沁重機槍朝城墻下的日軍工兵和步兵掃射,機槍的子彈在城墻下形成了令人恐怖的彈雨!日軍一排一排地倒下,雖然前仆後繼,但只是增加倒在地上的人數,看來挖墻腳的活實在是不好幹啊。

此時,南山工事裏的俄軍也發現了奧保鞏原來主攻的是金州城。有強大的工事,這裏的俄軍自然不需要從工事裏跑出來襲擊日軍後路,但是人不跑出來,炮彈卻是可以跑出來的。他們掉轉部分小口徑炮,在南山上朝正在攻城的日軍發炮。如此一來,攻城的日軍不得不享受來自前後兩個方向的炮火,原本是想包抄俄軍的,沒想到卻先被俄軍給包抄了,真是不太走運啊。

金州城墻和南山上的俄軍都是居高臨下地發炮和掃射,而日軍卻是暴露在沒有任何掩體的平地上。再這樣下去,別說攻城,只怕人都要全部被炸光。必須先想想辦法。於是大家先在陣地上找到一些斜坡作為簡易的掩體,前線幹部一聲令下,日軍貓著腰,握著步槍靠在這些斜坡上躲起來。擠是擠了點,好歹能先躲一躲。看來對於這個狀況他們還是還比較滿意的,而此時不知有誰眼尖,突然指著眾人的頭頂上方,大叫了一聲:“看!”

所有的日軍不約而同地擡起頭,頓時被頭頂上一幕吸引了:只見半空中正在落下一批長得很奇怪的東西,它們看上去像一個個圓乎乎的鐵球,後面還拖著一根長長的麻繩尾巴,在探照燈光中顯得十分詭異。很顯然,這是城墻上的俄軍扔下來的。正在日軍擡頭看的當口,俄軍還在一個勁兒地朝這邊扔,看上去扔得十分過癮。

這是什麽?日軍從來都沒有見過這玩意兒,莫非俄軍連傳說中的流星錘一類的上古兵器都用上了?

所有人都迅速判斷,看來即便不是流星錘,也是俄軍扔下來的鐵球之類的用於砸人的東西。每一個日本兵都死死地盯著這些東西,想找個寬敞點的地方躲一躲。

不過,很快,日軍發現他們不用躲了,因為這些“流星錘”的殺傷力並不是砸人,而是——爆炸。

在所有的“圓球”接觸地面的一刹那,它們開始猛烈地爆炸,地面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連環爆炸聲,日軍頓時被炸得血肉橫飛,哭爹喊娘。城墻上的俄軍見狀,扔得更加興起了,“圓球”密密麻麻地落下。原來這不是流星錘,而是會飛的炮仗啊。

日軍並不知道,早在幾百年之前,中國人在發明了火藥之後就發明了這件武器,後來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歐洲,也曾經在歐洲的戰場上大為風光。不過歐洲人發現這件武器好是好,就是你必須用力把它扔出去,而這就帶來一個致命的弱點——自己胸腹大開,心臟部位很容易被對面的火槍手給射一槍,所以這種武器如果是在中華帝國那樣高大的城墻上使用起來還是比較順手的,但在歐洲平地的戰場並不好用,於是也就漸漸被遺忘了。由於它的後面拖著一根長長的麻繩尾巴,這種武器最初在中華帝國形象地被叫作馬尾彈。現在,不知道俄軍又從哪裏找了出來仿制使用。而在這場戰爭之後,由於俄軍的使用,又引起了德軍的興趣(整個日俄戰爭都有歐洲強國派武官全程“觀戰”,這也是當時的傳統),他們不斷對馬尾彈進行改良設計,直到在十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推出了用木手柄取代麻繩的簡潔版,它就是——手榴彈。

俄軍果然名不虛傳!他們是天生的戰鬥民族!眼見前線日軍白白被炸,奧保鞏終於明白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對於這場戰爭,俄軍也有著長期而且充足的準備。他們比想象中的更加恐怖和強大,他們不僅是土木工程師,還是世界一流的武器運用專家,能夠因地制宜地搬出連清軍都已經遺忘和拋棄了的馬尾彈,這本身就說明了一切。而以後的事實將證明,俄軍不僅會照搬武器,他們還會發明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