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日之內數倍於甲午戰爭總傷亡:日軍陷入生死局(第5/7頁)

總督的下屬是俄國關東軍(山海關以東)總司令斯特塞爾。好吧,這個人並非皇族親貴,而是真正出身軍界,按理說應該很厲害了。不過,他能攀得上皇叔這根高枝,也只對如何發財以及如何使皇叔滿意比較感興趣,成功地成為了皇族的附庸,實際上也屬於“宮廷派”。金州之戰時,斯特塞爾一直待在他在旅順的豪宅中,從未上前線,只是發了一封電報“建議”前線使用一種炮來打擊日軍。接到電報的俄軍前線幹部在軍火庫中翻箱倒櫃找了半天,才發現總司令大人說的這種炮並沒有配備到金州前線。

最後上天總算是眷顧了一下俄軍,陸軍指揮官裏還是有一位真正厲害的將領,他就是兼任俄軍第七師師長的旅順陸防司令康得拉欽科。這個人出身軍人世家,從基層一步步升職,在俄軍士兵中享有極高的威信,是士兵們的精神領袖,他正是屬於“軍功派”,將真正擔負起守衛旅順的任務。

旅順俄軍的總兵力約為4.4萬人,再加上危急時刻太平洋艦隊的水兵可以做步兵使,所以,陸軍可戰鬥人員實際上已經超過5萬。此時,奧保鞏已經攻下金州和青泥窪,旅順與滿洲的陸路聯系也就被切斷了,港口外還有特意封堵在那裏的東鄉平八郎,也就是說,旅順四面被圍,成為了一座孤城。不過,康得拉欽科還是很有信心守得住的,旅順城中儲備了足夠維持一年的糧食、煤炭、毛皮等,城裏還修建了自來水站、發電站等等,而康得拉欽科手中最強大的武器正是旅順要塞本身。

20多年前,為了給北洋艦隊尋訪優良的基地,李鴻章沿漫長的海岸線實地勘察,除了威海,他一眼就相中旅順確實是有原因的。作為舉世稀有的天然形勝之地,旅順的南面是茫茫大海,而西、北、東三面環山。雖然這些山頭都並不高大,大部分海拔都不超過200米,實際上屬於遼東半島上的丘陵,但問題是三面都是山,幾乎山山相連,要想進入旅順,就必須先翻過這些山,或者通過某些山與山之間形成的谷地,難道俄軍不會在山坡和山頭上修建炮台堡壘?不好意思,他們已經修了6年。

自從1898年從朝廷手中強行“租借”下旅順和大連灣之後,俄軍每年動用約6萬大清苦力修建旅順要塞。俄軍發揮“土木工程師”的特長,陸上防線從旅順西面的臨海處,通過北面又修到了東面的臨海處,形成了一條貫穿西、北、東的長約40裏的弧形防線,一座座山頭上的炮台堡壘依次銜接,相互配合。日軍如果想從某條山谷裏的羊腸小道溜過去,就會被周圍山頭上的交叉火力打成碎末,所以日軍的選擇只有一種——依次拔掉那些炮台堡壘。

當然,正是由於防線是依據山頭修建的,不得不受到地形的影響,從山頭排列來說,由於西線各山頭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遠,而東線和北線則是山山相連,形成了一個整塊的區域。因此西線的炮台和堡壘在數量及規模上都無法與東北線相比,是一個群組,自然也是陸上防線中相對較弱的一段,看起來也不是康得拉欽科防禦的重心。

而東北線卻是大型堡壘的密集之地,最顯眼的是三座堡壘,稱為東北三堡:東雞冠山北堡壘、二龍山堡壘和松樹山堡壘。我們來替日軍簡單地介紹一下(如下圖)。

東雞冠山北堡壘,顧名思義,它是建在東雞冠山北坡半山坡上的,這是一座呈不規則五角形的堡壘,周長接近500米(超過足球場),全部用水泥澆築而成。堡壘之前就是日軍熟悉的護壘壕和鐵絲網,堡壘內部除了戰鬥區以外,還有生活區,包括宿舍、廚房、戰地醫院、糧食倉庫等等,堡壘裏的俄軍完全可以在這裏守上幾個月。

二龍山堡壘是整個陸路防線中規模最大的堡壘,這個堡壘的特別之處是它的內部聳立著一個其他堡壘沒有的裝甲瞭望塔,塔身用鋼板制成(一般炮彈擊不破),站在裏面的俄軍可以清楚地瞭望到防線前面的情況並為俄軍大炮校正彈著點。

松樹山堡壘的特殊性是位於東北線和西線的結合部,結合部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因此狡猾的俄軍不僅把它修建得十分牢固,還派駐了大量的兵力。

前面我們說過,三座堡壘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完美的三角形,可以在戰鬥中相互配合和支援。在松樹山堡壘和東雞冠山北堡壘之間,還有一座炮台,它是整個東北線的最高點,軍事標高181米,受到東北三堡的全部保護,同時也可以支援東北三堡,這個地方在李鴻章時代曾經被叫作點將台,後來日軍也發現它的特殊性,根據它作為東北線制高點可以瞭望的功能,稱之為望台炮台。

互相呼應的東北三堡完全封鎖了陸路防線的東北線,要想突破東北線,就必須先突破這三大堡壘,同時也必須突破望台炮台,甚至只要突破東北三堡的火力先拿下望台炮台,就可以從制高點反過來徹底擊毀東北三堡。總之一句話,突破東北線,必取東北三堡,取東北三堡,必同時取望台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