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知行合一的境界:東鄉平八郎的最強接敵(第2/8頁)

然後是高強度的炮擊訓練,大炮的命中率是“T”字戰法的核心,因為它最終也是要靠炮擊才能殲滅敵艦隊的,東鄉平八郎對此提出了他的要求:提高在發炮速度上的命中率,也就是說,既要快,又要準,為了讓炮手們在頭腦中建立這個概念,東鄉平八郎還提煉出了一句比較拗口的口號:

“本軍百發百中之一炮,可敵敵軍百發一中之百炮!”

這句話用更加通俗的話語來說,就是“每一發炮彈都要擊中一艘軍艦,每一顆子彈都要消滅一個敵人”。

高強度的炮擊訓練,造成流血和傷亡事故不斷,大口徑重炮的炮彈重達幾百公斤,需要使用液壓裝置才能運送,繁忙搬運的士兵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被掉下來的炮彈壓死,有的士兵的手臂在火炮的固定部位與旋轉部位之間被生生夾斷,還有給炮彈填裝火藥的夯實機,由於它的頂部會突然沖出來,正探出頭去仔細觀察裝藥進度的裝彈手,稍不注意就會被巨大的鐵尖頭擊中面門,以慘不忍睹的方式死去。

然而,這些慘狀並沒有影響艦隊上下訓練的積極性,任務已經向每一個士兵講透了,他們都已經明確知道要達到什麽樣的目標,在反復訓練中湧現的各種小點子和小創新層出不窮,可以說,當初康得拉欽科那支俄軍奇思妙想不斷的狀況已經轉移到了聯合艦隊!

士兵們先把波羅的海艦隊每艘主力軍艦的資料圖找來,根據它們的不同形狀和長、高、寬,以海島相似的礁石作為炮靶,主力軍艦開到海上用實彈炮擊。炮擊時,每艘艦的炮術長都必須站在艦橋上親自指揮,但他和炮手們隔著一定距離,軍艦上沒有電話線,又沒有那麽多無線電設備(當時無線電還沒有普及),為了及時有效地把命令傳出去,最後大家想到了一個辦法——動用軍樂隊。由他們對炮術長命令進行分解,用不同的樂器傳達不同的命令,這邊打鼓敲鑼,那邊就打炮,不亦樂乎。

訓練也不能一直用實彈,不然等不到羅長官到達時,炮彈就會打光了,而長時間的實彈射擊,大炮本身也受不了,炮管會因為過分磨損反過來最終影響炮擊的命中率。小創新又來了,那就是把步槍綁在炮管上,炮兵瞄準目標後,再用步槍射擊,以此來檢驗命中率!

由於“T”字戰法是多艦同時打擊一艦,這又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大家從不同方位同時發炮,很難辨認哪是自己這艘艦的炸點,從而影響命中率的統計和後續瞄準。奇思妙想又出來了,那就是在不同軍艦炮彈的火藥裏裝上不同顏色的染色劑,這樣就會產生不同顏色的煙霧,十分方便地確認己艦的炸點,從而提高每一艘軍艦的炮擊命中率。

對所有的訓練,東鄉平八郎都親自督戰,為了全殲波羅的海艦隊,聯合艦隊必須要進攻、進攻、再進攻,艦隊中每一個人,每一艘軍艦都必須變得極富攻擊性。在訓練的同時,東鄉平八郎就從這個方面不斷激勵官兵,他一改平時沉默寡言的狀態,大概說了平時一年都說不到的話,大概也正是說多了,終於不再拗口了:

“進攻是最好的防禦!自己的刀短就跨前一步,先發制人乃必勝之道!”

“進攻中無暇考慮防禦,沖鋒向前中無須考慮退路。”

“敵人的慘狀我們都看不見,所以不要過高估計敵人和困難,認為對敵七分有利,對己僅三分有利的戰鬥,實際有半數勝算!”

只有一個人把自己關在艦上的房間裏,冥思苦想,他就是秋山真之,由於一直表現勤奮和出色,他已經升任聯合艦隊的首席參謀,在參謀長加藤友三郎的率領下,秋山真之要根據東鄉平八郎確立的實現“T”字戰法的戰略,把“全殲波羅的海艦隊”的目標進行詳細的戰術分解,也就是確定完成全殲的步驟和細節,這是秋山真之的工作。

在反復觀察海圖和反復思考、討論之後,秋山真之的戰術分解也出來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無比精細和用心的天才般的構想,它的名字叫作“七段擊”——形象地說,就是打你七次。

海圖上,標注的對馬海峽距離海參崴大約有1000公裏,秋山真之就把這1000公裏當作了戰場,把它劃為“七段”,在這七段海域上對波羅的海艦隊實施連續不斷的攻擊,直至全殲了對方為止,如果假設聯合艦隊發現波羅的海艦隊的那一天為“A日”,那麽七段擊的詳細步驟便是如此:

第一段擊:A日夜間,在聯合艦隊巡洋艦以上的主力軍艦與敵艦隊交戰之前,驅逐艦和魚雷艇爭取首先夜襲波羅的海艦隊,力圖使雙方的主力軍艦數量趨於平衡,夜襲地點預計為對馬島周邊海域。

第二段擊:A+1日白天,以主力軍艦投入炮戰,力圖一舉摧毀波羅的海艦隊指揮系統使其陷入混亂,殲滅其主力或嚴重削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