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獨霸東北(第4/8頁)

毛澤東

11,15在延安的毛澤東,分析得頭頭是道,而且決心、氣魄很大--“一戰解決問題”。

可情勢變了。

山海關失守後,13軍和52軍主力,憑借精良裝備,炮空優勢和初戰銳氣,長驅直入,向錦州疾進。11月19日占領綏中後,即與黃梁兩部平行前進,而使在錦州、錦西、興城地區創造戰場的預想,成為黃粱一夢。

即使山海關還能堅守幾天,黃梁兩部能提前趕到指定地域,這個計劃也是很難實現的。

因為打大仗的大前提,即在宏觀上對敵情我情的分析、判斷,是不可靠的,不準確的。

“爆發戶”與“七無”先闖進關東的部隊,能夠吹氣兒似的膨大起來,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

東北人當了14年亡國奴,吃橡子面和配給的發黴的苞米面。吃大米是“經濟犯”。誰吃了,逢上倒黴,惡心吐出來,被日本人看見,當場就被抓走。

東北人盼解放,解放者卻是胡作非為的“老毛子”。中國軍隊一下子開來了,能不親嗎?16軍分區12團駐在沈陽小河沿奉天師範學校,人們都來“賣呆”,很多青年要求參軍,機關黨支部書記周雲,半夜時分出去解溲,一些人還圍著不走,他去就挑了一個排。

高秀成那個連在錦西接收一個軍火庫,不到一星期擴大一個營。戰士當班長,班長當排長,班排長當連長、指導員。

老人樂呵呵地說:那時想當個團長、師長、司令也容易得很。槍有,那時“老大哥”讓咱搬。人有,都想跟你走,也弄不清“八路”是怎麽回事,反正是中國軍隊來了。可你不能再擴大了,再擴大就不是八路軍、共產黨了。

兵員成份,一是工人,學生;二是潰散的國兵;三是成建制的偽滿軍隊;四是打著八路旗號,由國民黨先遣軍組織的武裝。

當時潰散的國兵很多,帶槍的、徒手的,路上隨處可見。這些人中不少是兵油子,不會做工種田,也不想做工種田,槍杆就是他們的飯碗。未潰散的偽滿軍隊,走投無路,也要求八路收編。那些由國民黨特工人員組織的武裝,本是準備迎接、配合國軍接收東北的,沒想到共產黨先到了。

既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先打起“八路”旗號求生存,時機一到,就準備掉轉槍口。

即便是純正的工人、學生,也有丟槍不幹的。他們是沖“中國軍隊”來的,一聽“八路”不是“正牌”,不是正牌不就是歪門邪道,不就是“胡子”嗎?還有的本來是想混一官半職的。在中國,當兵歷來是當官的途徑之一。鬼子投降了,天下太平了,混個官還不好?沒想到還要打仗,打的還是美式裝備的正牌國軍,這可是玩命。

12月14日,林彪在給“中央東北局、李、呂”⑼的一封電報中說:在東北新成立之十多個旅,成分皆極壞,皆缺乏政治認識,流氓,土匪,憲兵,偽軍甚多,真正的工農成份,亦被帶壞。這些部隊所見之李運昌部(三個旅),亦無戰鬥力,對群眾紀律極壞,不但不能發動群眾,反而成為群眾對我不滿;不但不能消滅敵人,反助長敵人士氣;不但不能打土匪,且受土匪勾引。

據《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統計,1945年12月底至1946年1月初,僅10天左右,“先後叛變者有:吉林一萬二千人,合江五千人,龍江約三千余人,牡丹江三千人,松江一萬人,遼北三千余人,嫩江三千余人,李運昌部亦叛變不少,先後叛變共約四萬余人”⑽可現在,這些部隊都列在東北人民自治軍實力的花名冊上。

而且,其中大多數部隊的裝備,不僅在東北,就是在全國的共產黨軍隊中,也堪稱一流。一式三八大蓋,歪把子,各種火炮,有的還有坦克。

那服裝也夠整齊的,從頭到腳都是日本貨,除了不戴軍銜,不說日本話,活脫脫就是“日本鬼子——一些老百姓鄙夷地稱之為“中國鬼子”。

先到的闊氣成了“鬼子”,後來的寒酸得像群叫花子。

11月26日,黃克誠在給毛澤東的一封電報中說∶部隊五十多天行軍,極疲勞。因自華中沿途動員均說坐火車、汽車及到東北裝備等樂觀心理出發,現在遇到極為困難之情況,無黨,無群眾,無政府,無糧食,無經費,無醫藥,無衣服、鞋襪等,部隊士氣受到極大影響。

不止“七無”。

還缺少武器。

12月17日,黃克誠在給軍委的電報中說:部隊武器僅補充步槍一千二百支,輕重機槍四十四挺,山炮十門,野炮四門,尚不能補足,沿途留下之武器,且多破缺不全,為新部隊丟下不用者。楊師、梁師稍好一點,幹部戰士對新部隊裝備完善,老部隊破破爛爛,極不滿意。

闖過關東的老人,都記得當時的一句話:“新兵新槍,老兵老槍,有的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