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後一戰

“獨霸東北”之後的口號,叫作“最後一戰”。

喊得和“獨霸東北”一樣響。

口號是什麽?口號是為了達到一定目地,完成某項任務,而提出的具有強烈感召力量和鼓動作用的一句話,一個正確的口號,簡潔明了的語言中蘊蓄的思想,是非常豐富而深刻的。

站在八十年代的峰巔上回顧歷史,我們在中國歷史進程的任何一個階段中,都能找到一些代表那個階段的口號。凡是口號比較正確的階段,革命和建設都比較成功、順利。反之則反之。而一個正確的口號,來源於對局勢和前途的客觀的、冷靜的、不帶一點虛妄的科學分析和判斷,即順應了歷史的規律和潮流。反之亦反之。提出並執行正確的口號,需要天才、意志、信念、勇氣和幹勁。

識別並抵制錯誤的口號,尤其需要天才和勇氣。

黑土地“萬花筒”

1945年8月25日,中央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中提出,日本投降後,“我全民族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主,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輸入者注:此處原有一個“⒀”,顯然不對,故刪去。)毛澤東在延安和重慶曾多次講過類似的話。1946年1月10日,在以毛澤東名義頒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防止國內軍事沖突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中國和平民主新階段即將從此開始。”⒁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也都講過同樣的話。

“文化大革命”中,“和平民主新階段”被視為“投降主義路線”大加殺伐,並把它的版權歸屬於劉少奇。這並不奇怪。如果“叛徒、特務、內奸、工賊”這四頂每頂都如泰山壓頂般的帽子,不是給了劉少奇,而是戴到別的什麽人頭上,也是同樣下場。

“獨霸東北”和“最後一戰”,都源自“和平民主新階段”。

確實,“八·一五”後,中國歷史的一個階段已經結束,一個新階段正在開始。

但不是“和平民主新階段”。

是戰爭,還是和平?

優勢在敵,還是在我?

應立足於大城市,還是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農村和中小城市去?

今天,這一切早已沒有什麽謎底了。但在當時,一個個問號就像一道道溝壑,縱橫在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

杜聿明兩個軍就把林彪逼得一路後退,後面還一窩蜂般跟進著五個軍。

優勢在誰,應該說是明確的。加上蘇軍決意把大城市交給國民黨,共產黨唯一的出路就剩下了農村和中小城市。這也應該是明白的。可由於大前提是“和平民主新階段”,認識並實行這一切,也就困難重重了。

1945年12月5日3時,彭真和羅榮桓發出一封電報:軍委並林、程、高、陳:⒂㈠根據塔斯社一日馬帥⒃談話來判斷:第一,沈陽以南我可以繼續放手,第二蔣頑接收沈陽,長春,似仍系空運,據渝電,兩處兵額均系一萬人。

㈡除北寧路作戰部隊外,我仍可集中三萬至四萬主力爭奪沈陽,並可集中一萬主力威脅長春。

㈢因此我們應積極準備參加爭奪沈陽,以造成對於和戰均有利之局面。第一,如蔣頑開到後,蘇軍即撤退,我即堅決爭取消滅頑敵,先占沈陽,再奪長春。第二,如蔣頑到後,蘇軍仍不撤退,於蔣頑進入沈陽三至五日後,我即以相當兵力跟蹤。逼近沈陽,並爭取在城內公開發動群眾,進行各種活動,在顧及蘇軍國際信用條件下,以各種形式與蔣頑爭奪沈陽。

㈣為了達到上述之目地,必須阻斷北寧路前之敵,或予以殲滅性之打擊。因此在北寧路方面,除林所指揮之主力作戰外,提議程、詹⒄集中二、三萬主力,同時向秦皇島,山海關,綏中一線之頑敵進擊。

㈤可否請示。

彭羅

微三時

同一天,高崗、陳雲覆電“彭羅”,表示了不同意見⒅。

12月7日,劉少奇在覆電中說:我獨占東北已經是肯定的不可能,因此,不應以爭奪沈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制長春鐵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以準備翌年春天的大決戰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林彪冬電部署以旅為單位,分散打土匪做群眾工作,是對的。

12月底,東北局撤出沈陽後,仍不肯遠去。先撤到本溪,呆了一個多月,又轉到撫順。圍著沈陽,戀戀不舍地打轉轉。

12月24日,劉少奇致電東北局:“你們主力是部署在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周圍及南滿,似乎仍有奪取三大城市的態勢,而在東滿、北滿、西滿的許多可靠的戰略要地並無堅強部隊和有工作能力的領導機關去建立可靠的根據地。你們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鄉村,如果頑軍一旦控制大城市,你們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時,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於被動。你們今天必須放棄爭取東北大城市的任務企圖。”“你們今天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可靠的根據地,站穩腳跟,然後依情況的允許去逐漸爭取在東北的優勢,這應該作為下一階段的任務。”⒆12月28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指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這種根據地是“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城市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目前“我產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只要我們能夠將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普及到一切幹部和戰士中去,動員一切力量,迅速從事建立根據地的偉大鬥爭,我們就能在東北和熱河立住腳跟,並取得確定的勝利”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