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最後一戰(第4/9頁)

這是個有5000余戶人家的小鎮,公路把小鎮劃成南北兩半。人家大都是圍有土墻的獨立院落。東南地勢平坦,西北地形起伏,有山。因河而得名的那條秀水河,在東邊親昵地擁吻著默默無聞的小鎮,日夜不息地述說著只有它們才能聽懂的悄悄話。

已由“東北人民自治軍”更名為“東北民主聯軍”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闖到關東後的第一個殲滅戰,就是在這裏打的。

13軍89師一個加強團,只團長只身脫逃。

老人都說∶那時候國民黨真狂,也真有點不大好惹。

獨立旅出關到義縣附近,一天黃昏,一輛摩托車闖進一團團部,機槍“嘩嘩”一陣猛掃,掉過頭就跑了。這種鏡頭在今天銀幕和熒光屏上,主角是什麽人是不用問的。可吳振淮老人親身經歷的,卻是被射擊的角色。那輛“屁驢子”(當時東北老鄉稱摩托車為“屁驢子”)跑沒影了,有人還愣在那裏沒緩過神來。

現在,還是這個13軍的89師265團一個營、266團全團和師山炮連、汽車連,遠離主力,竟孤軍深入到秀水河子來了。

“如能求得有利作戰時,即進行極力尋求戰機,側面的殲滅戰。”

林彪腦子裏那個車軲轆,轉到“秀水河子”停住了。

當時,林彪正率主力1師和3師7旅在這一帶活動。兵力占優勢,部署上勿需多大變動即可投入戰鬥。而且,部隊進入東北後,針對美械裝備敵人特點,第一次搞了半個月練兵,體力戰力都有恢復和提高。

1師和7旅都是115師老底子,7旅還是林彪的“娘家”。他當連長時,就在這支部隊。這是兩支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也是黑土地內戰中的共產黨主力。闖到關東後,林彪就把它們帶在身邊。

當即決定:7旅19團和1師2團,分別由西南向東北,由北向南,擔任主攻;7旅21團一部和1師2團,由東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對進,做為輔助攻擊;1師3團為預備隊,兼打可能西竄之敵;7旅20團和一個保安團,負責打援。

2月14日(22),部隊已經進入攻擊地域,林彪還是有些不放心:打個電話,先別打,等我去。

太陽卡山(輸入者注:這個‘卡’字似乎應為‘下’字。也許“太陽卡山”是個地名?請網上高手,特別是東北銀指正),林彪從法庫趕到秀水河子附近,在彰武方向公路下一座破廟裏,又召集師旅領導開了碰頭會。然後去到附近一個老鄉家裏,兩塊門板一拼,地圖一攤,就踱起步來。

一夜未合眼。不是背著手來回踱步,就是盤腿坐在炕上,老和尚打坐般一動不動。槍炮聲響成一鍋粥,炮火映紅了皚皚白雪,也透過被震破的黑糊糊的窗紙,一陣陣映在那張瘦削的臉上。眼睛半睜半閉,眉頭一動不動,看不出任何表情。

下半夜了,槍炮聲還沒有弱下來的勢頭。52軍趕來增援的一個團,已在10多裏外的太平莊打響了。兩處槍炮聲攪成一團。

林彪看看表,讓7旅作戰科長陳世勛,去告訴戰鬥總指揮、7旅旅長彭明治(曾任駐波蘭大使。最後一個職務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天快亮了,敵機要來,援兵要到,拂曉前若不能結束戰鬥,就撤下來。

今年77歲,一副慈眉善目的陳世勛老人說,彭旅長讓我報告林彪,拂曉前一定結束戰鬥。可天亮了,槍還在響。林彪又讓我跑了一趟。進村一看哪,滿街都是寫著“USA”的戰利品,彈藥箱,汽油桶,十輪卡,大炮。土八路這回可開洋葷了!俘虜一堆堆蹲在雪地上,黃糊糊的像一堆堆窩窩頭。戰士們拿著美國槍,叫著,跳著,一梭子一梭子朝天上放。

月亮明晃晃掛在天上,天地一片銀色。敵人還嫌不亮,又把照明彈一個個掛了上去。

天出奇的冷。幹部戰士都穿著薄棉衣趴在雪窩子裏,有的還穿著在山東、河北時老鄉慰問的雙層布夾鞋。

17時20分,開始肅清外圍敵人,3小時結束戰鬥。

22時,開始總攻擊。

“九·一三”前的回憶錄,都大談“一點兩面”和“三三制”。並說這是在東北第一次運用“林總”的“一點兩面”和“三三制”戰術。“九·一三”後,這些字樣都不見了。有的文章把“三三制”變成了“以各個戰鬥小組為單位編成疏散的戰鬥隊形”(23)。而在有關黑土地這場內戰的幾乎所有的文章,“九·一三”前的“林彪”、“林總”,“九·一三”後大都代之以“東總”。

2團突破口正是敵人主要防禦點。重迫擊炮發射的燃燒彈,在陣地前沿築起一道德火墻。沖上去的戰士變成了“火人”,有的撲倒不動了,有的在雪地上翻滾著。

眼見沖擊受阻,7旅的方向卻鴉雀無聲。江擁輝沒有多想,也來不及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