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又一聲“撤”之後(第4/6頁)

把敵人拉散了,把敵人一股股地吃掉了,城市自然就是我們的了。如果我們現在舍不得城市,和敵人硬拼,那我們只能有兩條路:或者被敵人吃掉,或者走抗聯的老路——退到蘇聯去。

剛才我講了,拿破侖的軍隊開進莫斯科時,也是很猖狂的,可他們的失敗在那時候已經決定了的。今天也一樣。我們已經通過大規模撤退,換取了消滅敵人的有利條件。這並不是個新問題。我們當年在中央蘇區和敵後=屏蔽廣告=根據地,就是這麽做的。

現在,我們要把眼光轉一轉,從大城市轉到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去,把大氣力用到建設根據地去。有了根據地,我們就有了家。有了家,就會要兵有兵,要武器有武器,要糧有糧,要衣服有衣服——在座不少人還穿著棉衣哩。我們有了這些,我們就會有全東北。

從“拒敵於國門外”,到“保衛馬德裏”,在“萬花筒”時期那些像放花一樣的比喻中,把四平撤退比作“莫斯科撤退”,還是較為準確的。

不過,對於一個扛著步槍的士兵來說,他們更注意的不是說,而是幹,是跟著你林彪到底能打勝仗還是打敗仗。

“東北王”《東北解放戰爭大事記》中,關於1946年6月16日這一天的文字,是這樣的: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東北局幹部分工問題給東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東北形勢嚴重,為了統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並以林、彭、羅、高、陳組織東北局常委。中央認為這種分工在目前情況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諸同志必能和衷共濟,在重新分工下團結一致,為克服困難爭取勝利而奮鬥。(56)

關於黑土地10個月來情況的一次組織總結,當然也是思想路線總結。

林彪——“東北王”。

據說,林彪看完電報,沉思一下,就繼續踱步。那步履和神態,與過去一般無二。

而毛澤東在決定林彪當“東北王”時,對於這個當年的“娃娃”,會想些什麽呢?

1948年11月23日,就在東北野戰軍主力兵分三路,啟程進關時,東北局在沈陽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全東北解放後的形勢與任務的決議》。

其中有這樣一段:當我們開始進入東北,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幫助下,曾經利用和平煙幕,進兵東北,接著又依靠其當時軍事上的優勢,配合東北反動勢力,向我作大舉進攻,企圖消滅我們於立足未穩之時,當時情況,極為困難。尤其是當時東北黨內少數領導幹部所存在的錯誤思想,更增加了當時的困難。

這些同志對於敵人的和平陰謀抱著很大的幻想,對敵我力量的對比,以肓目的樂觀代替了冷靜的科學分析,對舊政權舊軍隊敵偽殘余分子和階級本質,缺乏階級的分析,過份強調少數一時不能取得的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忽視了廣大的鄉村,因而使他們違背了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在堅決依靠東北人民,堅決消滅敵人,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各種政策上發生了許多原則性的錯誤。這是在階級鬥爭的緊要關頭,少數同志喪失階級立場的一種非常危險的傾向。這種傾向,一開始就遭受到另一部分領導幹部的堅決反對,但仍給予東北人民解放事業以很大的損失。直到一九四六年東北局七七決議之後,才在全東北黨內貫徹了毛主席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克服了黨內右傾危險……

基本公正中的一個基本的不公正,是把毛澤東的錯誤“忘掉”了。“獨霸東北”,“拒敵於國門之外”,“最後一戰”,“化四平為馬德裏”,“把長春變為馬德裏(輸入者注:此處“馬德裏”似應為“凡爾登”)”……好像全都是“東北黨內少數領導幹部”提出來的,毛澤東只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的指示”。

“東北黨內少數領導幹部”,或者是就這樣認識的形勢,並積極向中央建議的,或者是執行中央的指示,這樣做確實“更增加了當時的困難”。但是,把這一切都歸咎到他們頭上,這不是人為地把這段歷史搞復雜了嗎?怎能叫人口服心服呢?應該看到這個決議的毛澤東,當時又會作何感想?

沒有錯誤的毛澤東,是另一外一個毛澤東。

被掩蓋、回避了的歷史,不是真的歷史。

停戰15天

就在共產黨人整頓好行裝,隨時準備棄城出走之際,6月5日,毛澤東來電報了:東北局及林:寧周電稱,蔣已允馬停戰十天談判,請東北局堅守哈爾濱十天等語。

望立即布置堅守十天至要至要。

中央

從6月7日開始,停戰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