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土八路進行曲(第2/5頁)

炮校警衛連副連長周天才,一個人就搜集20多門,被命名為“搜炮英雄”。

不光是炮,甚麽都要。汽車、坦克、飛機的各種零件,都是寶貝,裝在大車和爬犁上拉回去。

到1946年7月,共收集、拼湊了各種火炮700多門,坦克10多輛,編成八個炮兵團和一個戰車大隊。

土八路“撿洋落”發了洋財。

憑著這些日本“洋落”,共產黨人沒打收條,就把黑土地上的那些美國“洋落”,幾乎全部沒收了。

國民黨曾大肆宣傳,說這些都是蘇聯“洋落”:紅軍把日本軍人庫中的火炮送給土八路,臨走又把自己的火炮留下一些。

確實有點蘇聯“洋落”。

黑龍江省蘿北縣武裝部原副部長王永財,遼沈戰役前是1縱隊2師炮兵營4連3排長,4連4門105榴彈炮,就是“老大哥”給的,冬季攻勢後裝備上了。德國造,大概是在歐洲戰場繳獲的。1縱也就這4門。炮縱和其他縱隊的老人,都說他們那兒沒有這種“洋落”。

王永財老人說,國民黨宣傳共產黨用大姑娘和“老毛子”換大炮,老百姓可害怕了,問多少大姑娘能換一門大炮。他們就把德文鑿掉,說是繳獲國民黨的美國炮。其實老百姓也不認識是甚麽炮。那時謠言很多,也搞不清楚了。

“革命的兵販子”

“覺悟的共產黨員要自覺的當兵販子,當革命的兵販子是光榮的事”。

“九·一三”後,林彪的這句話受到批判。

其實,同樣意思的話,在當年東北局和“東總”一些文件中也有的,其他領導也講過,也都講得理直氣壯。不過,它完全可能是林彪的首創,所以歸結到他頭上是有道理的。或者是話以人貴,同樣都說了,他是“東北王”,自然不同凡響。

16軍分區闖關東後,所到之處卷起的“參軍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大概也是史無前冽的,國民黨闖進來後,熱的就是國民黨了,不但有“參軍熱”,還有“軍婚熱”。這種熱,在國民黨占領長春後達到高潮。當時,很多長春人得到了“乘龍快婿”,並以自己的女婿是全套美國卡嘰和羅斯福呢的新1軍為最榮耀。

共產黨就是另一種情景了。別說“娶媳婦”,“招女婿”,連有的“兒子”都跑了,有的乾脆改換門庭了。

可仗還要打,而打仗能沒有兵嗎?

在一段挺長的時間裏,黑土地上確是有股“兵販子”味道的。

某軍原政委譚順田老人說,在山東擴軍容易。行軍到了哪個村子,找幾個能說會道,長得又文靜一點的,上衣口袋插支鋼筆,沒筆杆光有筆帽也行,讓老百姓瞅著像個洋學生就行,站到人多的地方就宣傳。他17歲時就擴過軍,人多不大敢講話,就站那兒唱、唱《當兵歌》:

叫老鄉你快去把兵當,

別叫日本鬼子來到咱家鄉,

老婆孩子遭了殃你才把兵當。

你別說日本來了難找我,

你東藏西躲不當兵,

咱們亡了國看你還住哪裏躲。

在東北再來這一套,其難度,就像把六十年代初期軍人在列車上掃地送水,原封不動地搬到今天的列車上。

到甚麽山唱甚麽歌。

見到個人,琢磨一下,就上前套近乎。多大年紀了?家裏幾口人呀?都幹甚麽呀?嘮得差不多了,就問:你說八路好不好哇?

那還用問:好哇,八路好哇。

就說:八路好,你就當八路吧。

對方懵了:這……

就說:說八路好還不當八路,你這是甚麽意思?嗯?

故意沾邊,沾邊就賴。

光這麽賴也不行。有困難,只要力所能及,也真給解決。

鄭紹華老人說,四平保衛戰前,他往通遼東邊錢家店擴兩個兵,一個廟裏的和尚,一個農民。那農民說家裏老娘沒吃的,一看,是真的。他趕輛馬車,從地主家拉來滿滿一車高梁米給送去了,沈陽軍區創作室作家李英傑,1947年參軍時15歲。妻子和他同年入伍,只有12歲。50歲也要,行軍能跟上就行。

白城子守備區後勤部原政委戚惠林說,拜泉縣城有20多個“要飯花子”,也都弄來當兵了。

最難擴兵的是南滿3縱和4縱。它們被國民黨擠壓在長白、臨江、蒙江(今靖寧縣)和撫松四個小縣的狹窄地帶,人煙稀少,想賴也賴不幾個兵,於是就“長途販運”,去北滿和大連當“兵販子”。

瞿文清老人去大連“販”了一次。現任廣州軍區政委張宗先帶隊,當時是教導員。“販”回來一個團,都是警察,以中隊為單位,成建制帶回來的。

當時大連號稱“國際中心”,實際是共產黨天下。警察中隊長以上幹部,都是民主聯軍派去的,瞿文清到金縣公安分局,負責接兩個中隊。他在一個小屋裏呆著,只與分局長和兩個要帶走的中隊的中隊長連系,也不上街,吃飯有人送。一是大連國民黨特務多,二也不能讓警察知道。當警察拿薪水,生活好,老婆孩子熱炕頭,都不想離家上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