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土八路進行曲(第3/5頁)

第三天晚上集合,在一個大屋子裏開會。進屋大門就落鎖,外邊把槍架起來,裏面分局長開始動員。講幾句,有人就哭了。動員完了就換服裝,換上便服就上汽車。十幾輛汽車直開到黑石礁,下車上船,起錨離岸。

一些人罵罵咧咧的:也不是不去,憑甚麽不先吱個聲?這不是糊弄人嗎?俺走了,一家老小怎麽辦?

中隊長說:你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你們有家小,我不也有家小嗎?

情況比較好了,是在農民有了土地以後。

但也不是甚麽問題都解決了。

比起“越窮越革命”來,“越窮越當兵”顯然要更接近歷史真實些。

“當兵吃糧”,千百年來老祖宗就是這麽傳下來的。人們在窮得活不下去時,就去用生命換碗飯吃。如今有了土地,講良心的中國人中最講良心的農民,把他們的感激化作了參軍參戰的熱情。但在另一方面,土地也拴住了他們的心,共產黨是理直氣壯的,農民對共產黨也是感恩戴德的,但土地更實在,更有魅力。他們本來沒有甚麽奢望,他們只是農民,也只想做農民。而且戰爭越打越遠,還能不能回家?何時才能回家?這對於世世代代在那方天地的士疙瘩裏刨食吃的農民,實在是不輕松的。

一住不願意披露姓名的老人,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的“光榮參軍”。

黑土地特有的南北對面大炕上,擠擠匝匝坐了40多個農民。頭上,太陽像個大火球,暑熱從窗口一陣陣呼擁進來。灶間兩只熱氣騰騰的大鍋下,劈柴噼噼啪啪熊熊燃燒,炕面就像鍋底一樣燙。

幾個工作隊和農會幹部站在地上,汗流滿面地講著:咱們窮人翻身了,翻身了不能忘本,要參軍參戰,這不光是報共產黨的恩,也是保田保家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共產黨不興強迫,要向剛才那兩個同志學習,自覺自願……

頭上烤著,屁股下烙著,兩個農民實在受不了,就欠了欠身子。

農會幹部立刻喊起來:自願了一個!立即鼓掌,上前給戴上大紅花。

有吃有喝,不批不鬥,就是不能動窩,不能回家。

兩天後,全部“自願”了。

1948年10月21日,東北軍區給“軍委總政”的報告中,談到擴軍問題時,說:

動員時間短促……動員方式簡單(強迫命令方式,相當普遍)。⑹同年9月7日,“林羅劉譚”⑺給毛主席的電報*中,有這樣一段:

放松了運動方式之研究,采取了農會的壓力,在改正成份的借口下,強制中農當兵,甚至照數攤派的方法。南滿新兵入伍後,已開始發現有利用偽滿時期躲勞工的方法來躲避參軍的(用巴豆使生殖器發腫,偽裝梅毒,及假裝其他疾病或自傷等)。

同年6月30 日,東北軍區司令部和政治部“致各軍區並報軍委”的電報”中,說:

中農在新戰士中占百分之廿到廿五,在土改中被誤鬥者,占參軍中農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上,思想上與農會對立,對參軍不滿,有的企圖向農會報復,並說貧雇農為自己保果實,他們參軍是革自己的命。

“鬼子”、“國際友人”和“同志”

內戰不僅使中國人民遭殃,也把一些日本人卷進來跟著受難。

侵華日軍頭號戰犯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說,到1946年6月,被俘日軍被國民黨留用達4萬7千多人。被共產黨留用的大都在東北,有1萬人左右,其中3千人參加了民主聯軍。

當初,他們中一些人曾欣喜地注視著“皖南事變”,期望能演變成國共兩黨的全面沖突。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他們卻身不由己地成了這不共戴天的兩大政治集團中某一方的成員,為他們曾經莫明其妙地仇恨過的“主義”,莫明其妙地戰鬥了。

一級戰鬥英雄,現任空軍司令員王海的老師,關東軍第2航空軍第4飛行訓練隊隊長林彌一郎,在鳳城縣被俘後,很快被送到沈陽,受到黑土地共產黨兩位最高領導人彭真、林彪的接見。

從兵工廠、到共產黨的第一個戰車大隊和航空學校,在所有需要技術的地方,都能看到昔日可惡的“日本鬼子”,他們都受到禮遇。

1945年11月19H,簫華在《對日人處理政策》*中說:

“東北技術部門全握日人之手,我們建設新東北是離不開這些技術人員與工人。”

“對日各種技術人員加以招收和運用,生活上給予優待,改造思想為我服務,最近招收結果成績頗佳。”

精明的共產黨人,最清楚自己缺少的是甚麽。從開動此刻停在門口的汽車,到組建未來的空軍,他們都離不開這些昨天的敵人。沒有這些人,共產黨人的戰爭機器上就會缺少許多齒輪,就會運轉得不靈活,就要澆更多的鮮血。他們在生活上優待這些人,在技術上讓這些人充當導師,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自己的燃眉之急,並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地向著更宏偉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