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血城(第3/3頁)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是認真學習的,那成果輝煌而又壯麗。

秋季攻勢開始後,黃永勝在遼西三戰三捷,腦袋又有點熱,要打整編14師。林彪趕緊發報:不準打。

不過,就像陳明仁在勝利中也做了場惡夢一樣,這一仗也使林彪心有余悸。

對長春欲攻不攻,攻了一下又罷手。南下錦州,遲遲疑疑,兵臨城下又猶豫一下。原因之一,就是被這場惡戰嚇住了。

四平保衛戰打掉了“最後一戰”。

四平攻堅戰開啟了通往最後一戰的大門。

都是用鮮血付的學費。

無論如何,把李天佑將軍放在這樣一個空間和時間裏,不能說是公正的。能夠表現這位“不像個將軍”的將軍的將才的,是天津攻堅戰,是平津戰役後南下路上過關斬將。

不打敗仗的將軍,不但不是將軍,連人都不是。

不過,也確實有這樣的將軍:他打勝了,換了別人會大勝;別人敗了,換上他會一敗塗地。可他好像從來都未敗過,天老爺下多大雨,雨點也淋不到他頭上。

李天佑可不是這種“福將”。

此刻,他是戰犯

——戰犯錄之五一將功成萬骨枯。

幾萬軍人和百姓的鮮血,鑄成71軍軍長陳明仁胸前一枚“青天白日”勛章。還染紅了一頂“7兵團司令官”的大蓋帽。

還有到處可見的“陳明仁防線”。

陳誠到東北後,曾根據四平防禦工事情況,提出“重點堅強工事主義”。直到1949年5月,蔣介石親臨上海布置淞滬戰役時,上海防禦工事仍然摹仿四平的模式。由鋼筋水泥築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通。機槍陣地外,儲有糧草彈藥。陣地與陣地間有蓋溝、交通溝,均有射擊設備。前沿遍布地雷、鐵絲網、拒馬、鹿砦等物。只是中國人“喜歡”隱姓埋名,而且在這點上是絕頂聰明的:“陳明仁防線”聽著叫人不舒服不說,從“馬其諾防線”到“巴列夫防線”,世界上又哪有什麽攻不破的防線呢?

陳明仁頗榮耀了一陣子。

後來也夠榮耀的。

一位國民黨將軍這樣描述陳明仁:陳明仁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由於他作戰勇敢,深得蔣介石的賞識。後來蔣介石認為他性情剛強,飛揚跋扈,不好駕馭,產生反感,不予重用,故在=屏蔽廣告=戰爭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一段時間內,他一直在第七十一軍任副軍長和軍長,直到一九四七年,固守四平街有功,才晉升第一兵團司令官(應為第七兵團司令官——筆者),該軍仍歸他指揮。可以說,該軍團以上的軍官大都是他提拔起來的。由於他的資格較老,加上敢做敢為,人們認為跟著他不會吃虧②提前預見到對手會攻打四平。在不算長的時間裏構築、加強了一條令國軍群起效仿的“陳明仁防線”。率領一支剛剛敗下陣來的潰軍和雜七雜八的烏合之眾,死打硬拚,堅守17晝夜。爭奪天橋時,撒豆成兵,攻擊部隊腳下都是大豆,經常滑倒,難以沖鋒。道西守不住了,退到道東頑抗。直屬隊打光了,把衛隊派上去打,終於堅持到了最後5分鐘。後來和李天佑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的陳明仁,是員悍將,是頭獅子。

電影《總統行動》中那位主人公在決定起義前,思想劇烈鬥爭,銀幕上反復疊現熊熊烈火中的四平,街頭民主聯軍官兵的屍山血河——那是1949年夏天,國民黨第1兵團司令官陳明仁,在長沙通電起義前的真實心態。

毛澤東說:當初,陳明仁是坐在他們的船上,各劃各的船,都想劃贏,這是理所當然,我們會諒解。只要他站過來就行了,我們還要重用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和陳明仁在祈年殿前合影。陳明仁要洗10打。江山在握的毛澤東談笑風生,幽默連珠:少了,洗50打吧。

長沙免卻一場戰火,陳明仁有功,長沙人民應該感謝他。

可黑土地上的血城呢?談起這一仗,四平一些老人都搖頭嘆氣:唉,那人死的呀!而參加過四平攻堅的一些老人,提起這位共產黨高級將領,張口就是:陳明仁這小子……

醫學在研究救死扶傷,怎樣救得快。軍事科學在研究戰爭,研究殺人,如何殺得多,殺得快。陳明仁當年為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官,後來是共產黨上將兵團司令。生活就是這麽矛盾地存在著,陳明仁就是這麽矛盾地存在著。他存在得很好,永遠是座上賓,看上去好像還升了一級。

只苦了誰呢?

可這又能都歸罪於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