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解放(第4/4頁)

權威並不都是由職務決定的。同樣,說羅榮桓是位軍事家,也並不僅僅因為他的履歷中有“115師代師長”和“山東軍區司令員”這兩個職務。1937年7月,他指揮的梁山戰鬥,殲滅日軍600多名。1945年11月,中央要在錦州西部打大仗,指名道姓要林彪或羅榮桓前去指揮,毛澤東肯定是深思熟慮了的。

但是,從紅軍時代的連隊黨代表,到建國後的第一位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的主要貢獻還是在政治工作上。

做為黑土地黨和軍隊的主要負責人,羅榮桓主要從事部隊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後勤工作。這是一項十分浩繁的工作。

7師開展訴苦運動後,有人不以為然,甚至說三道四。羅榮桓立即感到這是個創舉。訴苦運動大規模開展起來後,有的單位查三代,使一些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人悲觀失望,覺得拚死拚活革命,倒成了革命對象。羅榮桓及時住意並糾正了這種過火行為,使訴苦運動沿著正確方向深入發展。

對於土改中亂抓亂鬥亂打現象,羅榮桓都及時提出建議,使問題得到解決。

有的老人說:跟羅帥做政治工作有安全感。

回首不堪回首的“階級鬥爭”史,我們最缺少的不就是安全感嗎?

在接連反攻的新形勢下,一些人思想還停留在山溝裏,沒認識到城市被奪占就將永遠保持下去。加上農民出身的幹部戰士,對城市有種天然的抵觸和反感,覺得城市是地主資本家的窩子,打開後就得好好整一整。羅榮桓對這個問題盯得很緊。他在各種場合說明這個問題的危險性,以政委名義向部隊發出措詞嚴厲的《關於政策問題的指示》。根據他的意見,東北軍區頒發了《入城紀律守則》。攻下錦州,戰火剛停,他就親自進城檢查執行紀律情況。

羅榮桓在黑土地上另一個貢獻,是成立和訓練二線兵團。

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部隊傷亡也越來越大,兵員補充也越來越緊迫。在他的建議、籌劃和主持下,各軍區都成立起獨立團。大批農民入伍後,不經過地方武裝逐步上升的階段,由野戰軍抽調幹部和老戰士做骨幹,短期訓練後直接補充主力,或成立新的作戰師。到1948年8月,主力部隊已擴大到12個縱隊70萬人,加上地方武裝,總兵力達到105萬人。

在把大量心血默默地傾住到這些工作中的同時,羅榮桓無時不在關注著主力部隊的思想建設。四平攻堅戰中,1縱傷亡很大,有的師失去元氣。他來到1縱總結經驗教訓,整頓部隊,恢復士氣。8縱打錦州前出了紕漏,情緒受影響。他來到8縱,和縱隊領導談話,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林彪在關鍵時刻猶豫動搖,他明確說出自己的意見,使林彪重新下定決心。

一位戰爭年代先後給羅榮桓和林彪當過秘書的老人說:有的文章把林彪猶豫動搖,想回師打長春,羅帥去找林彪,寫成兩個人都拍了桌子。這是不可能的。從他們的性格看不可能,從他們當時的關系看也不可能。

老人們都說:羅榮桓和林彪,在黑土地上配合得很好。

羅榮桓不贊同“最後一戰”這個口號,為此,他曾給林彪寫過一封信,並請林彪轉報中央。

在四平撤退後的範家屯緊急會議上,羅榮桓旗幟鮮明地支持了林彪撤退到松花江北的主張。

病魔纏身的羅榮桓,在黑土地上的“萬花筒”時期,不僅表現了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也顯示了不俗的軍事戰略家目光。

老人們說,羅帥和林彪都性格內向,愛思考。在雙城時,林彪沒事幾乎不出院,羅帥也輕易不到林彪那兒,來了就有大事商量。每次都談得好好的,沒聽說有甚麽口角,即便有,也是正常的,羅帥很大度,林彪也不小肚雞腸子。各縱隊和師的幹部配備,一般都是羅帥先拿出意見,再和林彪商量決定。署名的“林羅”和“林羅劉”的電報,發走後再給“羅劉”看,也未聽過有甚麽異議。

有人說,羅帥很會當政委,有兄長風度。

一句話道出了一位政治元帥虛懷若谷的忘我精神。

從紅1軍團到115師,羅榮桓和林彪應該說是老搭档了,也應該說彼此在各方面都比較了解和信任。他們各有自己的魅力,兩種魅力相輔相成,互相完善。比林彪大4歲的羅榮桓,有時做為下級,有時做同級,一直相處到平津戰役結束,關系一直是和諧的,融洽的。

實實在在,那時候自己人鬥來鬥去的,不是共產黨,而是國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