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練兵(第3/3頁)

林彪用那張因話語金貴而顯得份量非同一般的“婆婆嘴”,把各個時期需要的戰術和能體現出這種戰術的各種新名詞,灌輸給他的將軍和士兵。

沉默寡言的“婆婆嘴”——林彪的“重點主義”。

“重點主義”中不忘“面”:

去年總結時我提出四快一慢,這個慢字又怕變成慢慢騰騰、懶懶散散的偏差,如果不築一條堤堵住這個偏差,就會杷這句話亂用一氣。……黨內無論在思想政治上,提出一個決議,總要留個尾巴防止左右偏差,政治上如此,軍事上也是如此。⒂。

“四組一隊”

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提出四組一隊主要是提醒大家:突擊連隊要分工,小組互相掩護,互相配合,至於實際運用,應根據具體目標,同志們提出三個組,五個組,也有將機槍組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戰鬥班的,我想今後也可能不一樣的。⒃。

“四組一隊”是劉亞樓總結出來的。

老人都說,在打錦州和天津時,“四組一隊”起了很大作用。

很多老人都談到,一仗下來,各級指揮員都要到陣地或突破口去開現場會,根據實戰情況總結經驗教訓。打下錦州後就奔遼西,殲滅了廖耀湘兵團後,有的部隊還特意回到錦州,補上這一課。

兢兢業業,刻苦鉆研戰爭藝術的共產黨人。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越打越精明,是與林彪的這些戰術原則分不開的。

據說,毛澤東當年對林彪這些戰術是肯定的,有的還很欣賞。

據說,國民黨當年認為東北共軍戰術水平高。

而評價一位將軍和他的戰術的最簡捷,也是最權威的標準,是他所指揮的戰爭的勝利和失敗的總紀錄。

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軍事科學之所以是一門科學,就因為它有規律可循。但一般的規律並不能代替一切,世界上沒有一條作戰原則是永恒不變的。無論多麽成功的戰術原則,都只能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時間變了,空間變了,武器改進了,技術發展了,軍事組織形式和軍隊指揮的方法,也都要隨之進步和發展。即使是在電子計算機時代,軍事科學也不可能成為精確的科學。因為戰爭主要是由人的活動決定的。

當年的林彪,對這一點是清楚的:這種經驗,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適用的;在不同的條件下,就會產生不同的規律。⒄。

可是,當林彪做神成鬼時,這些東西也就跟著做神弄鬼了。

注釋:

⑴《沈陽軍區歷史資料選編》,93頁。

⑵同⑴。

⑶同⑴,98頁,99頁。

⑷同⑴,97頁。

⑸同⑴,36頁。

⑹同⑴,103頁。

⑺《文史資料選輯》,第13輯,19頁。

⑻《林副主席著作選讀》,202頁,此書為“文化大革命”中出版的小冊子,無出版單位。

⑼《林彪元帥軍事論文選集》,82頁。

⑽同⑼,85頁。

⑾同⑼,118頁,119頁。

⑿同⑼,128頁。

⒀同⑼,200頁,201頁。

⒁同⑼,167頁,168頁。

⒂同⑼,166頁。

⒃同⑼,203頁,204頁。

⒄同⑼,131頁。

九、熱點中的熱點

1948年秋天,在我們這個飽經憂患的星球上,沒有比遼沈大地更引人矚目的了。

從“拒敵於國門之外”,到退守松花江北,共產黨人以歷史都為之瞠目的神速和英姿,在北起長春,南至唐山的千馀裏綿長戰線上,開始了“獨霸東北”的“最後一戰”。

焦點是千百年來戰火不絕的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