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遼西那些窩棚(第2/15頁)

東進兵團塔山受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域狹窄,不能迂回,優勢兵力不得施展。南進,攻守互換,即使不再打出個“塔山”,也難“迅速攻下錦、葫”。全殲根本就不可能。

如此。像毛澤東估計的“沈敵可能被迫增援”那樣,雙方大軍雲集遼西走廊這段只有20裏左右寬的山海之間。國民黨“東西對進”,兩頭夾攻,其在黑土地上的形勢能否一時改觀,也未可知。

或者,像毛澤東一直擔心的那樣,廖耀湘兵團很可能從營口走掉,“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32)的戰略目的,就達不到了。

或者,廖耀湘退回沈陽。強攻硬打,傷亡不大。長困久圍,黑土地難免不會出現第二座“白骨之城”。

而遼西走廊北端的黑山、大虎山地區,正是個殲敵的好戰場。西北是醫巫閻山,東南是一片沼澤,溝幫子附近,山脈與沼澤間僅有30多裏的狹窄通道。黑山、大虎山附近是一脈的陵。這裏既無堅固工事可守,又無有利地形依托,只有幾十個叫佗“窩棚”的大小村莊,而攻擊部隊卻可依托醫巫閭山隱蔽地出擊,還可利用饒陽河、遼河斷敵退路。

毛澤東如果忽略了這一點,林彪稍加點撥即可,19日17時,毛澤東電報中說:

如果長春事件之後,蔣介石、衛立煌仍不變錦葫、沈陽兩路向你們尋戰的方針,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種情況下,你們采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甚為正確。(33)。

毛澤東痛痛快快把表針撥向林彪。

毛澤東的高明,在於能堅定地推動部下向著正確的目標前進,又能迅速的修正自己。

蔣介石的低能,就在於恰恰相反。

林彪看準火候就說,就堅持到底。

廖耀湘、杜聿明、衛立煌正好背道而馳。

在這裏,“勝敗乃兵家常事”嗎?

攻占錦州前,林彪打援戰術是“東拖南阻”:南邊堅決頂住東進兵團,東邊則拖纏住西進兵團,叫它進退不得。

現在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原在遼西牽制廖耀湘兵團的10縱,進到黑山以北頭道鏡子一帶隱蔽。敵不動則不動,敵西進則退至黑山、大虎山一線固守。如敵有東退征侯,即不分晝夜插到新立屯以東,切斷敵人退路。5縱進至廣裕泉西南隱蔽。敵停則停,敵進則退。如敵有東退跡象,立即插到新立屯以南,截斷新6軍退路,6縱暫於彰武西北隱蔽,準備突然包圍彰武之敵。

l縱、3縱、8縱以及17師為第一梯隊,10月21日開始東返。一路沿北寧線向大虎山疾進,一路沿公路直奔黑山,一路經義縣向白土廠邊門前進。2縱、7縱、9縱及炮縱為第二梯隊,於22日隨後跟進。

假如未能在新立屯、彰武地區抓住敵人,敵人轉營口撤退時,所有部隊立即轉向營口,在營口和牛莊間殲敵。

一律夜間行動。

4縱和11縱繼續在塔山一線抗擊東進之敵。

原在錦西附近的兩個熱河獨立師和11縱一個師,大天白日,向西南作戰役佯動。沿途大肆籌辦糧草房舍,虛張聲勢,作出林彪要進關的樣子。

10月17日,“東總”公開宣稱南進,掃蕩北寧線。

一個月前,林彪專列南下兩天後,《東北日報》發則消息:林彪正在哈爾濱開會。

“兵者,詭道也。”

10月21日,“林羅劉譚”致電各縱:

“我軍決定全力乘敵撤退中與敵決一死戰,以連續作戰方法力求全部殲滅敵人,此戰成功,則不僅能引起全國軍事形勢之大變,且必能引起全國政治形勢的大變,促成蔣介石迅速崩潰。我全體指戰員須振奮百倍勇氣與吃苦精神,參加此一光榮的大決戰,不怕傷亡,不怕疲勞,不怕遭受小的挫折,雖每個連隊遭受最大傷亡(每個連隊打得只剩幾個人也不要怕),對全國革命說來仍然是最值得的。”

“須嚴戒沙後所王道士屯的打法,那種打法是未偵察地形狀況,未等部隊大部到齊,未等火力兵力很好配備,未將敵人退路截斷及倉促的亂打亂沖,此次打法,只要找各級幹部嚴守準備好了再猛攻的原則,則必然橫直勝利,這就是在接近敵人後指揮員迅速偵察地形選好主攻點,將最大部分之火力、兵力集中於該點附近,並采取縱深配備,然後先將敵人重要建築物與障礙實行破壞射擊,待大體已被破壞後,即以火力進行數分鐘的壓制射擊,步乒即開始猛沖猛追。只要采取這種打法則橫直打勝仗。”(34)。

喜怒不形於色的林彪,字裏行間,洋溢著壓抑不往的堅定和自信。

當一場舉足輕重的決戰還未打響已穩操勝券時,是多麽激動而又痛快。

克四平,下錦州,攻堅戰,林彪已不是生手了。但是,從平型關大捷,到扭轉黑土地局勢的四保臨江,三下江南,和秋風掃落葉般的夏秋冬三大攻勢,林彪最得心應手的,畢竟還是運動戰:以打巧仗著名的林彪,是位運動戰專家。他的聰明才智和技巧,在比較少拘束的運動戰中,可以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身材纖巧的林彪,一走上運動戰的戰場,心靈就沉浸在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