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離間

面對李靖的突然襲擊,頡利可汗大為驚恐!

在他看來,李靖只身率領三千騎兵孤軍深入,絕不是貿然行動,他敏銳的察覺出,在李靖的周圍或許會有唐軍的主力部隊,也許定襄城現在就是個巨大的誘餌,李靖正在大開城門等著自己靠上前去。

或許,唐軍的主力部隊現在已經開始向自己逼近,也許明天早上醒來,自己就會落入唐軍的包圍之中。

想到這些,頡利可汗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定襄城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軍事據點,但是此刻絕不是奪回定襄城的最佳時機,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是頡利可汗現在實在摸不透李靖的周圍究竟有多少唐軍,所以在經過慎重的考慮後,頡利可汗選擇退避三舍!

李靖有本事你就再帶三千人到磧口來找我!

頡利可汗的確是只老狐狸。

正是因為他的退避三舍,讓李靖的算盤落了空。

……

戰爭的雙方除了鬥勇,還需要鬥智!

頡利可汗的退避三舍其實也為李靖出了一道難題,是繼續追擊?還是原地駐守?

繼續追擊,說實話,憑著手中的三千人,李靖實在沒有把握,等和李世勣、柴紹會和在進軍嗎?這樣做固然能保證軍隊的數量,但是深入突厥腹地作戰,終究於己不利。

如果原地駐守的話,那基本上本次行動宣告徒勞!

事實證明,在繼續追擊和原地駐守兩種選擇之間,還有一種折中的選擇——離間!

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下,暫且按兵不動,通過離間的手段,來渙散敵人的軍心,其實是種很有效的方法。

熟讀兵書的李靖豈能錯過這個方法?

但是離間計的要點在於要有合適的離間對象,突厥陣營中誰才是最合適的對象呢?

答案是:康蘇密!

要說康蘇密實在是個倒黴蛋,這位仁兄在李靖突襲定襄城時,被迫撤回突厥大營,相當於被打了一記悶棍,當然他拱手將定襄城讓給李靖,也是實屬無奈,因為李靖來的實在太過突然,他根本沒有時間去了解對手,為了保存實力,在經過一陣抵抗後,不得已撤退。

但是就是這個舉動,卻成就了李靖的離間計!

於是在選定人選後,李靖開始實施他的計劃。

李靖首先派出間諜前往突厥大營周圍散布假消息:假消息的內容是:唐軍之所以很快能攻下定襄城,其實是早已經和康蘇密商量好的。

背黑鍋到沒什麽,問題這是個要命的黑鍋,最嚴重的是,綜合康蘇密在定襄一戰中的表現,頡利可汗真的開始懷疑起康蘇密。

憑著你的能力,至少可以守住定襄城,為什麽這次那麽不堪一擊?

第一步順利實施,第二步驟:策反!

在康蘇密看來,自己並不怕背上黑鍋,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作為一把手的頡利可汗明白這是李靖的離間計就好,他堅信以頡利可汗的精明一定會明白的。

事實證明,他錯了!

自古以來,領導和下屬都是一對矛盾體,更何況又是在戰爭的敏感時期,當年蔡瑁、張允的結局,就是最好的例子。

頡利可汗越來越信不過康蘇密,這讓康蘇密覺得不寒而栗,或許某一天自己真的會成為蔡瑁、張允。

李靖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不失時機地策反康蘇密。

最終,恐懼、無奈之下的康蘇密選擇投降了唐朝,而跟著康蘇密一起來到唐朝的就有我們前邊說過的蕭皇後,除此之外還有楊廣的孫子楊政道。

蕭皇後的結局我們前邊已經說過,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們順便說一說楊政道。

作為楊廣的孫子,齊王楊暕的遺腹子,楊政道其實命很苦,雖然江都兵變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生,沒有親眼看見自己的父親和兩個哥哥被宇文化及殺死,但是出生後就和蕭皇後一起被突厥人掠去,一直到康蘇密降唐才回到中原,被李世民封為員外散騎侍郎。

後來楊政道的事跡不在見於史籍,但是他有個十分有趣的兒子,名字叫楊崇禮,這位仁兄在唐朝一直保存著一項紀錄,那就是在唐朝290年的歷史上,他是退休時年齡最大的官員。

多大歲數?

九十歲!

看來楊老先生的身體實在不錯,或許老天爺為了彌補他老楊家慘遭橫禍,讓他過足了官癮。

但是對於楊政道來講,我想他這輩子在心底重復最多的話也許是: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