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輾轉四方

與鄭善果的不期而遇,成就了玄奘出家的夢想,但是到現在為止,玄奘出家還只是處於實習階段,也就是說,鄭善果給了玄奘實習的機會,要想轉正,還得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

根據史料記載,在鄭善果走後,玄奘在十九歲之前,一直在洛陽凈土寺研修佛法,除此之外,還經常與其他寺廟的高僧進行交流,在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玄奘的佛學日益精進,在洛陽當地逐漸開始嶄露頭角。

如果照此下去,他最多也就是在洛陽接著熬資歷,然後到了一定年齡,成為一個寺廟的主持,僅此而已。

但是上天注定了玄奘不能是個普通的僧人,在他十九歲的時候,當時的天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當時正是大業十三年——武德元年間(618—619年),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當時玄奘所在的洛陽是個什麽情況。

此時的洛陽,李密和王世充正在這裏打的不可開交,洛陽周圍一片廢墟,老百姓紛紛逃亡,在逃亡的隊伍中也包括玄奘和他的哥哥長捷法師。

沒辦法,趕上戰亂任憑你是什麽得道高僧,也得躲著點刀槍劍戟,此時暢談什麽弘揚佛法,絲毫沒有意義,因為弘揚佛法的前提是——你得活著。

無奈之下,玄奘和他的哥哥前往四川躲避戰亂,之所以去四川,是因為在當時來講,那裏是唯一一塊沒有戰亂的安寧之地,而且隨著中原大量僧人前往那裏去躲避戰亂,使得當時的四川逐漸成為一個佛學中心地區,這對於玄奘當然是十分有利的。

在四川,玄奘繼續刻苦研修佛法,而且常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隨著時間的推移,玄奘的名聲逐漸由洛陽擴展到四川,進而在四川名聲大噪。

例如,當時四川著名的高僧道基法師就稱贊玄奘,說自己一輩子接觸過這麽多僧人,還從來沒見過玄奘這麽具有仙風道骨的僧人。

能夠得到高僧的認可是不容易的,要知道當時的玄奘只有不到20歲,而且還不是真正的僧人,在玄奘的心中,一切贊譽都比不上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重要。

為此,他時刻奮鬥著,他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事實證明,上天並沒有讓玄奘等待太久,在到達四川的一年多後,玄奘受了具足戒!

具足戒是成為一名真正僧人的儀式,也就說受了具足戒,你就具備成為“比丘“的資格和條件,而且會成為國家在編的僧人,接受這個儀式,是每一名僧人的夢想,當然從接受具足戒的那一天開始,也就意味著你必須要遵守二百五十條戒律,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能夠接受具足戒的僧人都是僧人中的戰鬥機!

在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在編的僧人是隋唐時期特殊產物,在編的僧人在政府部門都有登記,而且在唐初,在編的僧人還可以得到朝廷30畝地的賞賜。

玄奘受具足戒當然不是為了那三十畝地,在他的心中始終沒有忘記八年前曾經對鄭善果說的那十個字,於是在接受具足戒的三年後,玄奘決定前往長安。

因為玄奘明白,四川雖然安寧,佛教氛圍也還不錯,但是終究不如長安,長安作為全國的首都(當時唐朝已經建立),影響力是首屈一指的,如果想混個寺廟的主持,偏安四川一隅也就罷了,但是玄奘的理想是弘揚佛法、要成為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僧,實現這個理想,四川顯然不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地。

於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玄奘依然謝絕了哥哥長捷法師的挽留,只身前往長安,他相信在長安,經過自己的努力,心中的理想一定會實現。

此刻他還沒有想到,他的這個理想居然是以一種傳奇的方式實現的!

來到長安的玄奘心情是激動的,不久之後他聽到印度來了一位名叫波羅頻迦羅密多羅的高僧,到長安來講經,好學的玄奘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雖然當時佛教在印度已經趨於衰落,但畢竟人家那裏是發源地,在外邦人的心中,印度依然是佛教的中心地。

對於玄奘來講,這是首次聽印度高僧講經,這是個增長見識的絕好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玄奘逐漸第一次了解了中土之外的佛學,感受到了印度作為佛教發源地的神聖,這讓玄奘大開眼界,正是從這時起,玄奘開始有了遠赴印度探求佛教聖地的想法。

年輕的玄奘熱血沸騰,為此,他立即召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上書朝廷,請求西行印度。

但就在玄奘滿懷希望等待朝廷的批準時,一盆冷水向他潑來。

有詔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