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氏族志》

貞觀時代,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除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基礎之外,同時《氏族志》的修成也是貞觀人才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氏族,所謂“官有世胄,譜有世官”,即“世族”,興起於東漢末年,自從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官員的選舉制度都被世家大族所控制,他們完全根據門望的高低來選拔官吏,說的通俗點就是,如果你的祖上是大官,那你肯定能做官,如果你祖上是個窮光蛋,即使你是個天才,對不起,也請你靠邊站。

這種選拔官員的方式,在魏晉南北朝以降,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局面,同時在婚姻方面,世家大族也是自命清高,從不與寒門通婚,可以說門第完全成為評判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及婚配的標準,在這種局面下,譜牒之學應運而生,世家大族紛紛為自己編撰家譜、族譜,在各地評定門望等級,而且這種做法,得到了政府的保護。

當時各地逐漸形成了很多世族大姓,例如山東的“郡姓”,以王、崔、盧、李為首,江南的“僑姓”,以王、謝、袁、肖為首,吳越的“吳姓”,以朱、張、顧、陸為首等,其中山東的“郡姓”是所有世家大族的代表。

世家大族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二百多年的歲月後,到了隋朝,勢力已經嚴重削弱,不復當年的風采,隋文帝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考試制度,而且經歷了隋末的動亂後,世族更是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李唐皇族在開國的過程中,重用了很多寒門人士,所以在唐初,尤其是李世民繼位後,世族更是分化瓦解,已經完全趨於衰落,在貞觀時代,世族和寒門在官員中的比例基本上平分秋色。

可是,在當時來講,門第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在評價人時,往往不自覺的就用門第來品評人,而且在婚姻方面門第觀念的影響依然至深,並且同屬於世家大族,但由於地區不同,也造成了高低之分,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很多矛盾,例如馬周在為官期間,就因為出身貧寒,就造就了出身世家大族韋挺的白眼。

而且,李唐皇室出身關隴貴族,關隴貴族雖然也是世家大族,但由於李唐皇室混有鮮卑人的血統,因此身為漢族代表的山東世族自然從骨子裏看不起關隴貴族,綜合各種原因來看,重修《氏族志》,其實是李世民打破傳統氏族門第觀念的等級,提高李唐皇族門望的過程。

貞觀六年,李世民和房玄齡曾經進行過一番長談,在這次談話中,提到了當時婚姻風俗的話題,認為氏族賣婚現象弊病突出,尤其是嫁女時,大肆索取聘禮,越多越好,就像做買賣一樣,有損民風,同時他們意識到政府應該著手進行改革。

君臣二人的這番長談,揭開了重修《氏族志》的序幕。

緊接著,李世民就做出了具體的指示:命令朝廷官員遍尋天下的氏族譜牒,依據現有史料的相關記載,考察其中的真偽,褒進忠賢,貶退奸逆。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重修《氏族志》的指導思想:

1、剔除一批不合格的氏族,增補當代的新貴。

2、以道德來衡量氏族身份的資格,達到甄別忠奸的目的。

3、保證氏族血統的純正,防止世庶混雜。

這是個巨大的工程,隨著皇帝的一聲令下,李世民身邊的人才的群體,開始積極行動起來,參加這次重修《氏族志》的有諫議大夫魏徵、尚書右仆射房玄齡、吏部尚書高士廉、禦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著作郎虞世南、度支郎中崔仁師等人,以及一些沒有記錄下姓名的抄錄官員。

這些朝廷官員一邊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邊完成皇帝交給修書的任務,可以想象,在重修《氏族志》的過程中,他們大多數人放棄了很多娛樂和休息,甚至很多人因此而損害了身體健康,但是所有的人沒有一句怨言,因為他們的心中有個共同的理想,按照後來杜甫的說法,那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經過六年的不懈努力,貞觀十二年,《氏族志》終於修成頒行天下!

在詔令中,李世民和盤托出了重修《氏族志》是出於整肅人倫,維護禮教的思想動機,而且是直指賣婚醜陋現象的。

雖然後來李世民力圖通過重修氏族來禁止賣婚,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我還是認為,在一千多年前,李世民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有這樣的開明意識,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說,李世民重修《氏族志》是科舉制度的倒退,他是出於私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出身關隴貴族的李唐皇室的地位,我認為這個評價並不客觀,雖然他重修《氏族志》只是重新劃分氏族階層,有些換湯不換藥的味道,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畢竟曾經為了素樸民風,而做過努力,從他意圖治理賣婚現象就可以看出,李世民重修《氏族志》還是有它進步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