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治理蝗災

當姚崇明白了李隆基的意圖後,他開始大顯身手,前邊提到的拆除寺廟和限制貴戚等事件其中都有姚崇的功勞,不過在姚崇這四年的宰相生涯中,使他走向頂峰的是他以獨有的魄力和手段成功治理蝗災的事件。

開元三年(715年)五月,山東地區出現了蝗災。

事實上,出現蝗災並不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人們對於這件事兒的態度。

這事兒如果要是發生在現代,政府一定會組織相關部門動用大量的殺蟲劑去治理蝗災。但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並不具備完善的科學知識,很多人對於蝗災的出現,懷有一種恐慌的心裏,而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很自然的又讓人們聯想到是上天發怒,向人間警告。

有句話說的好,思路決定出路!有了上述這樣的想法,接下來要做的就肯定不再想著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去治理蝗災,而是在田地裏進行禱告,祈求這些蝗蟲嘴下留情。

可惜的是,“蝗軍”們依舊在田地裏施行著“三光”政策,老百姓們苦不堪言。

消息傳到長安,治理蝗災的任務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姚崇的頭上,姚崇雖然沒學過唯物主義, 但他明白老百姓們如雞哆碎米般的叩頭禱告,絲毫不起作用,所以他提出了治理蝗災的建議——立刻命令州縣官員捕捉蝗蟲,並就地掩埋。

按說這麽個簡單的事兒應該很快就能實行,但歷史再一次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之所以出現很多問題,關鍵是在於上層有問題。

當姚崇在朝堂上將自己的建議說出來後,立即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質疑的人提出了一個偽命題:蝗蟲太多,什麽時候能殺完呢?

事實上,當時就連李隆基都對姚崇的建議將信將疑,當然姚崇並沒有就此退縮,而是堅持自己的想法。

“現在山東地區遍地都是蝗蟲,附近地區的老百姓已經快逃光了,我們怎麽能坐視蝗蟲任意糟蹋莊稼而不管呢?即使這些蝗蟲殺不完,也總比養著它們要好。”

姚崇說完環顧在場的所有人,他已經做好了舌戰群儒的準備。

“殺蝗蟲如果過多,會不會傷天地之和啊?”副相盧懷慎試探著問道。

面對盧懷慎的問話,姚崇絲毫沒有動搖,大聲說道:“從前楚莊王吞蛭而病愈,孫叔敖殺蛇而得到福報,現在怎麽能不忍心殺蝗蟲而忍心讓百姓們餓死呢?”

姚崇一邊說著一邊環顧在場的所有人,雖然顧及到皇帝陛下在場,但姚崇的聲調顯然已經比剛才高了很多。

最後,他加了一句:

“如果捕殺蝗蟲會導致災禍,我姚崇願意承擔一切罪責!”

姚崇的話擲地有聲,所有人全都沉默不語。

“既然姚愛卿決心這麽大,那就按你的意思辦吧!”李隆基最終出來收場。

事實證明,這本來就是一件應該能夠迅速做出正確決策的事情,之所以最終姚崇出面堅持才得以解決,完全是因為觀念所致,尤其是像盧懷慎這樣朝廷上層的人。

不過,讓姚崇想不到的是,在這次蝗災僅僅過去一年後,山東地區再次爆發蝗災,更讓他氣憤的是,這一次有的人依然老毛病不改,甚至是變本加厲。

當姚崇再一次提出治理蝗災的意見後,站出來唱反調的是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給姚崇寫信道:“消除天災還得靠積德,當年劉聰就曾經捕殺過蝗蟲,結果不僅沒有效果,反而蝗災更加嚴重,顯然是因為不積德。”

和上次盧懷慎提出的反對理由相比,這一次倪若水的理由貌似更加充分,而且舉例說明,有板有眼。

而且倪大人不僅寫信搞對抗,還身體力行,拒絕姚崇派出的負責組織治理蝗災的禦史入境。

這就是傳說中的沒事兒找抽型。

姚崇接到信後立即發飆,不過他並沒有失去理智,他知道像倪若水這樣的人跟自己搞對抗,目的是為了博得名聲,如果自己一怒之下將他貶官,他反而有了標榜自己的理由。

別看我是一個小小的刺史,曾經也是讓宰相大人動過怒的人!

所以,在看穿了倪若水的小算盤後,姚崇給他回了一封信,這封信並不長,但每句話都具有殺傷力。

“你說的那個劉聰是個非法皇帝,他那德行怎麽能鎮壓住妖孽呢?現在我們是明君在位,德行自然勝過妖孽。歷史有過記載,古代賢明的地方官,蝗蟲都不能進入他的轄區,你說積德可以避免蝗災,現在你的轄區內蝗蟲泛濫,是不是因為你不積德呢?”

總結姚崇的話,其實只有兩句:你的行為是在和皇帝搞對抗,而且你的地盤一切得從你自身找原因。

臭小子,跟我鬥!老子當年連韋皇後和太平公主都不怕,現在會在乎你個小小的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