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最後的應變

開元五年(717年)正月二日,在姚崇辭職的一個月後,皇家祭廟中其中有四個祭室忽然倒塌。

此時李隆基即將巡幸洛陽,臨出行前莫名其妙的發生祭室倒塌,在李隆基看來,這很可能是上天的警示,李隆基的心中泛起了嘀咕,如果不去洛陽,那麽先前的一切計劃和準備就此泡湯,李隆基確實心有不甘。

無奈之下,李隆基只得找來當時已經身為宰相的宋璟進行商議。

宋璟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三個字:不能去。理由是:守喪三年的期限未過,不應該巡幸,上天這是在發出警告,希望皇帝陛下能夠反省自己。

宋璟的理由很充分,他知道用任何理由都無法駁倒皇帝,唯有守喪這個理由讓皇帝陛下無可辯駁,但李隆基並沒有就此放棄,此刻他急需的不是反省,而是需要站出來一個人,一個能夠找到讓他繼續巡幸洛陽的理由的大臣。

在遍覽所有的大臣後,這個任務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姚崇的頭上。

當李隆基找到姚崇的時候,姚崇早已經看透皇帝的心思,他意識到宋璟的話雖然有絕對的道理,但在李隆基那裏並沒有起到任何效果,不然的話皇帝陛下絕不會來找自己。

身為曾經的太子黨,加上四年的宰相生涯,李隆基和姚崇已經形成了很高的默契,無須過多的言語,只需一個示意即可。

現在皇帝陛下來找自己,其實就是一種示意,姚崇同時也明白了這個已經過氣的“救時宰相”,應該再次發揮善於應變的特點,救皇帝一把。

“祭廟本來是前秦苻堅建造的,隋文帝楊堅後來用苻堅時的材料,建造了新的大殿。到現在為止已經這麽長時間了,木材年久日深肯定有的腐爛了,所以倒塌是正常的。這只是與陛下前往洛陽的時間巧合碰到了一起,實在不能說明什麽。洛陽那邊已經準備就緒,陛下應該盡快起程。至於倒塌的祭室,臣建議先把排位挪出來,等修好後再放進去就可以了。”

在來到李隆基的寢宮後,姚崇說了上述這番話。

在李隆基看來,他實在沒找錯人。

“愛卿之言,甚合朕意!”

面對跪在自己跟前的姚崇,李隆基喜出望外,然後他下令給予姚崇二百匹卷的賞賜,並特許他每五天到寢宮覲見自己一次,覲見時可以與在職官員同列。

作為已經退休的官員,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姚崇再一次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

姚崇因為善於應變及出色的政務能力而榮登高位,也因為對子女教育失敗的問題,而最終栽了跟頭。他是一個優點與缺點同樣突出,強項與軟肋同樣並存的人,不過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一生不斷經歷跌宕起伏的姚崇,顯然深刻總結了自己,透過他臨終前的所作所為,我們能夠看到精明的姚崇他那閃耀睿智及略帶幽默色彩的謝幕方式。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71歲的姚崇生命即將走到終點。

在臨終前,他將自己的財產平均分配給子女,並囑咐他們一定要薄葬自己,免得日後被盜墓人刨墳掘墓,落個暴屍野外。

此外,他還叮囑家裏人不要請和尚為自己超度,因為姚崇這一生始終認為佛教追求的是清靜與慈悲,而不應該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儀式。

當然他最不放心的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說。

前邊我們說過姚崇最終是栽在了對子女教育失敗的問題上,在姚崇的意識裏,對子女的愛等同於順從,他這種愛的方式明顯是錯誤的,然而我們終究不能否認他對子女的愛的確是發自內心的。

這一點,在他生命的最後時間裏,我們依然能夠深切的感受到。

躺在病床上的姚崇依然沒有停止思考,此刻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子女們如何避免在自己死後,來自張說的打擊報復。

在我看來,姚崇的想法或許有些過於狹隘,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充分證明了他對子女們那發自肺腑的愛護之情。

自己雖然和張說素來不睦,但即便如此,姚崇堅信自己死後,張說依然會前來吊唁,通過對張說多年的了解,他決定利用張說喜歡講究排場的弱點入手。

經過仔細的思考,姚崇為他的老冤家設下了一個局。

姚崇告訴兒子們,在自己死後,張說前來吊唁的時候,一定要在靈堂前擺放各種金銀珠寶,如果張說對這些金銀珠寶一眼都不看的話,那你們就趕緊準備後事,如果張說不斷看這些金銀珠寶的話,就把這些東西送給他,然後請他為我寫碑文。

在姚崇的整個布局中上述這些僅僅是個鋪墊,接下來才是整個布局的關鍵所在。

“只要張說接受了那些金銀珠寶,就一定會答應為我寫碑文,你們一定要事先準備好墓碑,張說寫完後你們一定要趕快刻在墓碑上,我猜想過不了多久他會反悔,當他找你們想要回碑文時,你們把已經刻好的墓碑給他看,並告訴他碑文已經呈報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