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璟時代

1、剛正並親切的宰相

姚崇卸任後,他的職位由並肩戰鬥多年的老戰友宋璟接替。在所有人看來,姚崇之後,宋璟是最合適的繼任者,因為兩個人的施政理念相同,個人才能不相上下,並且資歷相當。唯一有所區別的就是宋璟比姚崇更加耿直。

冷落過張易之和張昌宗;對抗過武三思;得罪過太平公主;從宋璟曾經的一系列軌跡來看,他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一個“直”字。

正是因為一身正氣,宋璟雖然屢次遭到貶黜,然而又屢次獲得升遷,直到他接替姚崇成為宰相後,宋璟逐漸邁向了他人生輝煌頂點。

開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在姚崇的推薦下,宋璟從遙遠的廣州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長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自從和姚崇共同上疏請求李旦外放太平公主而被貶後,宋璟的官職屢次變更,在重新回到長安之前,他的官職是廣州都督。心胸開闊的宋璟並沒有因為外貶而心灰意冷,反而無論到哪個地方全都政績出色,例如在廣州為了使當地的百姓避免火災的困擾,宋璟親自教百姓們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

事實證明,宋璟的努力的確沒有白費,李隆基在看到姚崇推薦後,立即將他召回了長安,因為他知道姚崇推薦宋璟是有道理的,況且宋璟也和姚崇一樣是當年名副其實的太子黨。

最關鍵的是,在宋璟的身上,李隆基看到了當年魏徵的影子。

前邊我們說過,貞觀之治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吏治清明的時代之一,與當時李世民倡導的諍諫之風不無關系,而魏徵堪稱所有諍臣中的典型。李隆基深知要想繼續締造盛世的局面,貞觀時期形成的諍諫之風必須姚發揚廣大。

現在李隆基有心想做祖先太宗皇帝,但還必須要有魏徵那樣的角色。

在李隆基看來,宋璟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在我看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是以姚崇的《十事要說》為基礎,以宋璟形成的諍諫之風為依托的。

在姚崇卸任後,宋璟開始了帝國首席宰相的生涯。

坦白的講,宋璟不如姚崇善於權變,但他卻比姚崇更加持正,姚崇可以順勢而謀,宋璟卻是那種始終將任何事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

即使皇帝的想法亦不例外!

在這一點上,從宋璟阻諫李隆基巡幸洛陽就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宋璟在上任之後,首先提出應該立即恢復諫官制度,這一點和李隆基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李隆基堅決的支持,為此宋璟特意做了一個金函,擺放在李隆基的禦書案上,目的為了裝大臣們的諫言。

但人的本性決定了人不可能時時處處總是嚴於律己,即使皇帝亦不例外,當年太宗李世民亦有把玩飛鳥的時候,現在李隆基皇帝坐久了,想出去轉轉的想法自然很正常。

讓李隆基想不到的是,正是這次外出,讓他再一次見識了宋璟的剛正!

開元五年(717年)正月,李隆基按照事先的計劃,從長安前往洛陽巡幸。這是李隆基期待已久的一次出行,要不是姚崇腦筋好使,關鍵時刻合理的解釋了祭廟坍塌的原因,恐怕這次巡幸洛陽就要泡湯。

心情大好的李隆基一路上歡歌笑語,可是當走到崤谷時,他的臉上的開始布滿陰雲。

原因是崤谷的道路崎嶇狹隘,而且年久失修,巡幸的隊伍走到這裏時,擁擠成一團,搞的李隆基和諸多大臣狼狽不堪。

事情很嚴重,皇帝很生氣!

而被當作出氣筒的理所當然的就是地方官,李隆基當即下令將河南尹(洛陽市長)、知頓使(護衛總監)全部免職。

李隆基當時正在火頭上,官員可以說免就免,但他顯然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這個決定會產生什麽樣的影響。

李隆基沒有想到,但這個問題一直跟在身邊的宋璟想到了。

在李隆基剛剛下令免官的命令後,宋璟便占了出來。

“陛下巡幸出來,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罷免了兩位官員,在臣看來,接下來陛下要路過的地方,那些地方官們一定會嚇得聞風而動,進而大修道路,這樣以來恐怕百姓們要遭罪了啊!”宋璟面無表情的說道。

他的聲調並不高,但卻句句有力。

此時李隆基已經稍微冷靜了一些,聽到宋璟的進言後,李隆基意識到他的這個決策並不妥當,在沉吟片刻之後,李隆基說道:

“那就算了吧!愛卿去通知兩位被免的官員,告訴他們官復原職吧!”

“臣認為陛下應該當面對他們講!”宋璟進一步說道。

“嗯?為什麽”

“在臣看來,陛下降罪於他們,現在因為臣的建議而又赦免他們,如果現在讓臣去通知他們,兩個人一定會感恩於我,而並不知道其實是陛下有恩於他們,所以還是讓他們到這裏來,陛下親自跟他們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