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張說回歸(第2/2頁)

從長安元年一直到開元初年,由於能力突出,張嘉貞的官職不斷得到提升,從監察禦史起步,歷經兵部員外郎、中書舍人、梁州都督、秦州都督,一直做到貝州長史。可謂是官運亨通,一路順風順水。

如果說長安元年和武則天的那番直面對話,開啟了張嘉貞的第二次仕途之旅,那麽當時間進入開元初年,張嘉貞迎來了第三次機遇。

李隆基即位後,張嘉貞以貝州長史的身份進京述職。這是君臣二人的首次見面,在此之前李隆基已經聽說張嘉貞在貝州執法嚴格,所以對他的印象很不錯,事實證明,給領導留下一個好印象確實是有助於自己前途的。

當張嘉貞述職完畢,他並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向皇帝陛下恭敬的施禮後,然後走出朝堂。張嘉貞繼續著自己先前的風格,依然向皇帝陛下提要求,請求皇帝陛下任命自己的弟弟張嘉佑為忻州刺史。

順便說一句,忻州和貝州相鄰。按照當時的制度,兄弟是絕不允許在相鄰的州縣為官的。

我始終堅信如果不是因為張嘉貞先前給李隆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李隆基是斷然不能答應張嘉貞這個請求的,不過在我看來,李隆基之所以答應其實並不是感情用事,因為他的心中始終認為張嘉貞在貝州長史的職位上只是個過渡。

最終促使李隆基下決心重用張嘉貞的,是源於張嘉貞的一次為得罪過他的人進行開脫的行為。

開元六年(718年),張嘉貞再一次進京述職,這次除了他身背另一個職務天兵軍之外,一同隨他而來的還有一封檢舉信。

準確的說,他還沒有見到皇帝陛下,檢舉信已經擺在了李隆基的面前。

坦白的講,檢舉張嘉貞的這封信並不具有很高的水準,無非是編造一些腐敗問題、生活作風問題等來混淆視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張嘉貞在一片口水中,狼狽的淹沒在其中。

雖然檢舉水平一般,但對於張嘉貞這樣的邊臣來講,其實還是有些殺傷力的,搞不好觸動皇帝陛下忌憚邊臣的那根神經,弄個冤假錯案也說不準。

不過此時的李隆基還沒到神經過於敏感的程度,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後,情況並不屬實。

事情到此為止,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推理,接下來應該是皇帝陛下龍顏大怒處死檢舉張嘉貞的人,然後張嘉貞在一旁聲淚俱下對檢舉人進行控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張嘉貞居然為陷害他的人開脫。

“國家的大部分兵器全在北邊,今天檢舉我的人因為檢舉不當而被處死,臣擔心會落下言路阻塞的後患,讓陛下無法知道全天下的事情,所以臣建議赦免他。”

自此開始,李隆基有了任用張嘉貞為宰相的想法。

因為宰相的肚子裏必須能撐船,在李隆基看來,張嘉貞是這樣的人。

開元八年宋璟罷相後,李隆基將張嘉貞從貝州刺史、天兵軍大使的職位上直接提拔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便官拜中書令,與源乾曜一同撐起了宰相班子。

在很多人看來,張嘉貞能夠進入宰相班子,實在有些黑馬的色彩,雖然曾經和女皇武則天直面對過話,但畢竟資歷尚淺,從地方官一下子進到了宰相班子,沒有兩把刷子確實hold不住。

事實證明,很多人的質疑還是有道理的,在和源乾曜共同搭档沒多久後,李隆基漸漸的發現這以這兩個人為核心的宰相班子,和八年來以姚崇、宋璟魏核心的宰相班子相比,距離自己的要求還有些距離。

倒不是因為他們不肯努力,而是因為他們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