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張說的優勢

張嘉貞和源乾曜擔任宰相以來,李隆基忽然發現這兩個人的組合並沒有形成一股合力,姚崇搭档盧懷慎,宋璟搭档蘇颋,他們雖然性格迥異,但總能擰成一股繩。現在張嘉貞和源乾曜雖然也是性格迥異,但顯然合作的效果並不如前兩屆宰相班子。

源乾曜性格內斂,有點像盧懷慎。而張嘉貞則性格外向,善於表現自己,這一點從他先前和武則天、李隆基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來。

事實上這也是一對性格互補的宰相,但性格互補並不意味著做起事來也是互補,通過李隆基很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兩個人的行為方式有些背道而馳,張嘉貞作風潑辣,愛出風頭,很多事情完全不理會源乾曜的感受,而源乾曜雖然性格內斂凡事退讓,但他並沒有起到蘇颋曾經的作用,那就是宋璟沒有想到的或做的不到位的,蘇颋總會迅速補位。

如果照此下去,朝廷必定會搞的亂七八糟,不僅會行政效率底下,還有可能會造成復雜的矛盾鬥爭,李隆基很想再為宰相班子增添成員,進而彌補他們的缺陷。但他遍觀朝廷上下,好像沒有這樣一個合適的人。

坦白的講,從李隆基繼位以來,由於姚崇和宋璟實在太過出色。八年多來,李隆基從來沒有為宰相的人員問題費過心,現在隨著姚崇、宋璟的離去,他不得不面對現實,每天用盡心思,思考如何才能重新打造姚、宋在時的那個高效勤政的宰相團隊。

霎那間,李隆基心中忽然有一種莫名的懷舊之感。雖然姚崇和宋璟各有各的缺陷,但當他們的時代真的一去不復返時,李隆基才覺得曾經的一切是那麽的美好。

或許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逝去了才知道珍惜。

正是出於這樣的一種心裏感受,李隆基並沒有采取罷免張嘉貞和源乾曜宰相職務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此刻他深切的感受到今天的一切對於明天而言,依然是永遠流逝的東西。

所以,他思考用另一種方式,用增補人選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可是誰又合適呢?

這個問題李隆基本身並沒有找到答案,真正找到答案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王毛仲。

當李隆基絞盡腦汁,不知所措時,王毛仲不失時機的提醒了他。

“陛下!此刻有一位資歷頗深、才能俱佳的人正在帝國的北部鎮守邊疆,而且這個人曾經是宰相班子成員之一”。

“你說的是張說吧!”王毛仲還沒說完,李隆基瞪大眼睛問道。

“沒錯!張說曾經做過陛下的老師,如果把他召回來,陛下萬事無憂。”

“張說……,嗯,不知不覺中,朕已經八年沒有見到他了啊……”,李隆基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惆悵。

張說自從八年前被貶出京城後,他的下一站目的地是北邊的幽州,在蘇颋的舉薦下,張說做了幽州都督,先前的宰相搖身變成了鎮守邊疆的武將。

事實證明,張說雖然整人不是行家裏手(被姚崇算計),但絕對是個出色的文臣,而且做武將也是毫不遜色,可謂是文武雙全。

張說擔任幽州都督期間,北方的契丹曾經發生叛亂,唐朝雖然派兵進行鎮壓,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面對如此窘境,張說當即上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幽州地區自開國以來一直存在兵力不足,糧草匱乏的現象,想要徹底平定契丹的叛亂,必須首先要大力屯田,士兵們邊訓練邊種田,平時是農夫,戰時當士兵,而且還能保證當地糧食充足。

同時他也提出了對於契丹來講,不能輕易言戰,應該倡導民族和睦的策略。

從張說所提出的策略來看,他並不是那種好戰分子,但如果你認為他僅是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不敢言戰,那可是大錯特錯。

開元九年(721年)七月,在張說重新回到長安之前,他終於展現出了軍事天才。當時突厥降將忽然叛變,攻陷了六個州縣,而且和黨項人暗中勾結,進而連續攻破了銀城和連谷二城。

張說知道消息後,立即披掛上陣,帶領一萬人馬前去平叛,所有人都想不到這一戰張說居然大獲全勝,而且迫使黨項人來不及退兵,就地被俘。

當時很多人認為黨項人反復無常,應該全部誅殺。被張說當即阻止。而且他說了一句在我看來是頗能讓人折服的話:

“我大唐是王者之師,應該討伐叛亂,更應該以德服眾,怎麽能殺投降的人呢?”

這句話不僅令我折服,同樣被折服的還有黨項人。

開元九年(721年)九月,在王毛仲極力推薦張說的九個月後,李隆基得到了張說成功平定突厥、黨項叛亂的消息。於是他最終下定決心重新啟用張說。

就這樣文武雙全的張說重新回到了闊別八年已久的朝廷,被李隆基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算是二次進入了宰相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