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張說的優勢(第2/2頁)

如果說姚崇善於權變,宋璟剛烈持正,那麽張說就是以文武雙全的才能再次贏得李隆基的賞識,八年前張說因為功臣的身份被李隆基外貶,不過現在看起來,當年敏感的事情早已經時過境遷,為了延續帝國的盛世局面,此時在李隆基的眼中,張說已經不再是曾經讓他忌憚的功臣。

李隆基堅信,文武雙全的張說一定會為自己帶來驚喜,事實上張說的確沒有讓李隆基失望,很快他就讓李隆基眼前為之一亮。

這次張說能夠重登相位,是以軍事才能打動了李隆基,同樣在他上任後張說施展自己的與眾不同的軍事才能,針對帝國的兵制,提出了如下改革意見。

第一項改革:裁減邊軍二十萬!

在很多人看來,張說提出的這項改革措施實在有些無厘頭,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帝國的盛世局面除了文治之外,依然需要武功,更何況北邊的突厥、契丹、奚經常騷擾邊境,裁減邊軍二十萬,一旦邊境起了戰事,誰來買單?

其實持這種看法的人一方面是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另一方面是遠遠沒有了解張說裁減邊軍的深意。

但張說卻是經過調查研究的,久在邊疆的他十分了解邊境駐軍的情況,大唐自建國百年來,雖然邊境戰事不斷,但帝國始終處於稱霸的地位,久而久之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就是發生戰爭根本用不了那麽軍隊進行應對,而那些閑著的軍隊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變成了官員的護衛,或者成了雜役,根本用不到國防上。而打仗恰恰在於兵貴於精不貴於多。

當然上述的這些只是從軍事角度而言,事實上張說的這項改革措施的精華在於,裁軍二十萬後,這二十萬人全部回鄉務農,這樣可以增加帝國的賦稅,換句話說可以為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做出貢獻。

當李隆基真正明白了張說的用意後,他立即批準了這項改革措施。

應該說,張說的這項改革措施來自於八年來他那鎮守邊疆的經歷,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是不可能提出這項改革措施的。從這點來看,張說當年外貶,反而成了他一筆寶貴的財富。

確實應了那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第二項改革措施:改革京師的府兵制。

在前邊我們詳細介紹過府兵制的由來極其特點,可是當時間進入開元年間的時候,府兵制逐漸開始走了下坡路。雖然早在先天年間,朝廷曾經對府兵制進行過改革,規定二十五歲入伍,五十歲放免,屢次征戰者,則十年免役。但基本上這個政令並沒有實行。

當張說將目光從邊境轉向京城時,他發現京城中那些服役的衛士因為貧困,出逃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京城的衛軍除了保衛京城之外,還要服各種勞役,而且待遇極差。要知道京城的衛軍那可是皇家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不能形成一只戰鬥力強,凝聚力高的部隊,那將成為一盤散沙。

針對這個問題,張說同樣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認為想要扭轉這種局面,首先應該將現有的衛軍全部裁撤,然後面向全國進行公開征募強壯的人,同時取消各種勞役,提高待遇,相信一定能夠征募到合適的人。

李隆基照張采納!

事實證明,張說的這個舉措確實很有成效,十天之內一共征募了十三萬人,張說將這些人以“衛”為單位進行編制,並實行輪換制,這就是後來彍騎。

《新唐書·兵志》記載:“蓋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彍騎,彍騎又廢,而方鎮之兵盛矣。”

從上述記載來看,張說建立彍騎實在是頗具歷史意義的,因為從張說的兵制改革開始,京城的衛軍實現了“兵”“農”分離,進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兵制建設迅速波及到帝國整個領土,自此時開始唐朝出現了職業化的軍隊。

當然凡事都有利弊,30多年後,正是這些職業化的軍隊攪亂了帝國的整個秩序。

從張說重新回歸朝廷以後,通過他一些列的表現來看,他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軍事才能,使開元之治在經過姚崇、宋璟的八年“大治“之後,進一步從軍事方面進行完善。但前邊我們曾多次說過,張說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接下來在他成功展示了軍事才能之後,張說對於文化的建設同樣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