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手(第2/3頁)

於是,張說開始開動腦筋,他的策略很明確,首先尋找張嘉貞的軟肋所在。

在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後,張說發現張嘉貞自身除了性格急躁之外,並沒有什麽把柄能夠讓他大做文章。不過張說並沒有放棄,既然本人無懈可擊,那就從親戚朋友入手。

事實證明,張說的運氣非常不錯,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隆基決定前往並州(今山西太原)視察。

大家應該還記得張嘉貞曾經是以並州長史的身份起家的,而在並州的旁邊就是他弟弟張嘉佑的地盤。

對於張說來講,這實在是天賜良機,因為機會永遠是創造出來的。於是,他的目光瞄向了張嘉佑。

正月二十五日,李隆基到達並州,唐代有個慣例,皇帝外出視察,無論到哪個地方都叫巡幸,意思是能夠為所視察的地方帶來幸運。為了顯示皇恩浩蕩,皇帝通常都會為當地免稅或者減賦等等。

這一次,李隆基來到並州,雖然他沒有下令免稅或者減賦,但他卻將並州升為太原府,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而且並州是李唐的發家之地,所以李隆基又特意將並州設立為北都,等於和東都洛陽平級。

如此看來,李隆基當時的心情應該很不錯,而這也正是張說所希望的。

因為皇帝陛下越高興,張說的計劃就越有實現的可能。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任何一個皇帝在巡幸地方時,都希望這個地方至少在自己到來時,能夠吏治清明,不希望有任何不和諧的聲音出現。

而張說的目的就是為了制造不和諧。

很快,在李隆基剛剛將並州設立為北都之後,張說指使人將一封彈劾張嘉佑的奏章遞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奏章的內容依然是黑人的老套路,指出張嘉佑在任期間貪汙受賄,應該予以嚴懲。

我們不能不說張說選擇此時進行彈劾,可謂是煞費苦心,雖然忻州不是李隆基外出的巡幸之地,但卻是距離並州最近的地方,張說清楚的知道,選擇此時彈劾張嘉佑,一定比平常增加十倍的殺傷力。

在整個計劃中,張說的本意是想通過彈劾張嘉佑進而讓張嘉貞受到株連,即使張嘉貞沒有罪過,相信也會被牽連進來。

然而事情發展的軌跡完全讓張說意料不到,當李隆基接到奏章還沒有表態的時候,張嘉貞得到了消息,然後他親自找到張說商議對策。

從張嘉貞的這個舉動來看,顯然他並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張說在背後的指使,而他剛剛和張說吵完架,現在又找張說求救,說明張嘉貞的性格雖然急躁,但並不是氣量狹小的人,屬於那種炮筒子類型。

然而張嘉貞的對手張說卻是個熟練八卦太極掌的高手。

在張說看來,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既然已經送上門來,如果不順便整人,那實在不夠意思。

為此,張說為張嘉貞出了個主意,他讓張嘉貞脫下官服,穿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站在朝堂門口一言不發的等待李隆基的處分。

表面看起來,張說出的主意似乎很誠懇,但如果仔細分析起來,張說的主意明顯屬於蔣幹式的主意——餿主意!

張說顯然為張嘉貞挖了一個巨大的坑,因為這樣做雖然態度很誠懇,但這樣做等於是向皇帝陛下表示認罪。問題的關鍵是被彈劾的人是張嘉佑,你張嘉貞跟著起什麽哄,即使牽連到你,也完全可以覲見皇帝說明情況,或許還有挽回的余地。

在這裏張說其實運用的類似於移花接木的方式,無形中將張嘉佑應該承擔的問題,轉嫁到了張嘉貞身上。

在張說一番花言巧語的勸說下,張嘉貞采用了他的方法。

於是,他的宰相生涯就此終結。

當張嘉貞按照張說的方法站在朝堂外時,李隆基的第一反應就是張嘉佑的確佑貪汙受賄的行為,不然的話張嘉貞不可能表現的這麽誠懇,而且張嘉貞也脫不了幹系。

至此,張說的目的達到了!

開元十一年(723年)二月三日,張嘉貞被降為幽州刺史。

直到李隆基的詔書送到張嘉貞的面前時,他才意識到原來這一切都是張說再搞鬼。

“中書令的位置不是有兩個人的編制嗎?為什麽還要苦苦相逼呢?”

張嘉貞目光呆滯的看著李隆基的詔書,喃喃自語的說道。

一年後,張嘉貞重新回到了朝廷,雖然那時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但卻已經遠離了宰相班子,每當張嘉貞想起這件事,禁不住對張說恨得咬牙切齒。

在一次朝臣聚會上,張嘉貞偶遇張說,想起先前的一切,張嘉貞終於忍到了極點,他挽起袖子準備上前揪住張說,而張說也毫不示弱,舉起拳頭就奔著張嘉貞面頰而去,幸虧源乾曜眼疾手快,拉住了兩個人,避免了一場掐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