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孤立

《舊唐書·張說傳》記載:“張說當承平歲久,志在粉飾盛時。”

雖然這兩句話是關於張說性格的記載,但從另一角度來看,確實反映了自李隆基繼位十多年來,經過姚崇、宋璟等一班賢相的治理,大唐帝國逐漸顯露出了盛世的氣象。面對這一局面,上至皇帝公卿,下到黎民百姓無不歡欣雀躍。

當然最高興的非李隆基莫屬,雖然這十幾年來,他似乎並沒有做什麽,人們只看到姚崇、宋璟、張說等眾多賢相忙碌的身影,但這恰恰說明李隆基是一個會做皇帝的人,無需事必躬親,只需用好幹部。

現在帝國在他的帶領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局面,這讓李隆基很是興奮,年少時心中立下的誓言,此刻終於夢想成真,他很想用一種特有的方式,為自己這十多年奮鬥的的歷程做一個總結和回顧,甚至可以說是銘刻這種豐功偉績。

李隆基的想法很快就被張說所猜透,開元十二年(724年)十二月,張說不失時機的向李隆基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

所謂封禪泰山,據《史記·封禪傳》的解釋,就是到東嶽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名為“封”。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名為“禪”。

古往今來,只有那些創建不朽功勛的皇帝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曾經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去過,征服匈奴使大漢揚威的漢武帝去過,中興大漢的光武帝也去過,李隆基的祖父李治和祖母武則天同樣去過。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人。

一般情況下,皇帝是不會主動前往泰山去封禪的,因為那樣會給人們帶來一種好大喜功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麽開創貞觀盛世的李世民為什麽一生也沒去泰山封禪的原因。

坦白的講,李治當年和武則天去泰山封禪,在很多人看來就頗為牽強,那個時候雖然帝國的疆域達到極致,但李治卻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而武則天也還沒有成勢,所以在李隆基之前,只有秦皇、漢武、光武帝是真正有資格去泰山封禪的人。

現在張說提出這個封禪泰山,在李隆基看來這固然是個很好的建議,但縱觀當時的朝廷局勢,張說的建議其實並不被眾多人所認可。

首先站出來反對的便是另一位宰相源乾曜。

和張嘉貞比起來,源乾曜性格並不強勢,但並不等於內心沒有想法。史書上記載源乾曜反對封禪的理由是怕勞民傷財。

不過在我看來,作為政壇老手,源乾曜所說的這個理由顯然站不住腳,要知道皇帝外出巡幸花的銀子絲毫不必封禪泰山的少,那為什麽源乾曜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呢?

事實上,源乾曜提出反對意見,其中有著更深層的原因,因為他看出了如果本次封禪泰山成行,大臣之中張說是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張說是李隆基舊臣,又是曾經的老師,更是被李隆基寄予厚望的宰相,而且張說是首倡封禪的人,正合李隆基的心思,相信李隆基一定會讓張說負責這次封禪之行。

而源乾曜雖然不像張嘉貞那樣和張說已經矛盾公開化,但他和張說也並不和,所以站出來反對合乎清理。

源乾曜當然不能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只能找個勞民傷財的理由來勸說皇帝,但這個理由對於能夠永遠攜刻豐功偉績的泰山封禪相比,實在有些不叫理由。

只因為李隆基是皇帝,但皇帝年年有,而有資格去泰山的則寥寥無幾,現在李隆基已經從大臣那裏聽到了呼聲,他豈能錯過這個機會。

所以源乾曜的反對無效。

後來的事情正向源乾曜所預料的那樣,在李隆基的授意下,張說總攬了本次封禪的策劃事宜,而時間則定在轉年的十一月。

表面看起來,張說確實是這次活動的受益者,既有首倡之功,又具備總策劃的職能,文武雙全的張說可能連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能夠擔任皇家最高祭祀儀式的從策劃,從這一點來講,他實在比開元初年所有宰相的經歷都要豐富。

張說明白,對於他而言這是他獲得人生史無前例殊榮的機會,所以倍感珍惜,坦白的講,他的策劃方案做的十分詳細,當他將策劃方案呈獻給李隆基時,得到了李隆基的贊揚。

不可否認張說對於本次封禪大典的重視態度,我們同樣不能否認為了確保本次活動的萬無一失,張說耗費了不少精神來制作方案,但很多事實卻告訴我們,一項活動的成功與否並不在於活動本身是否精彩,而在於通過活動的舉辦各方的利益能夠滿足。

然而張說的封禪大典策劃案裏,並沒有涉及到這一點。

後來的事實證明,封禪大典雖然給張說帶來了無限的榮耀,卻也是他人生走向低谷的開始。

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十一日,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準備後,李隆基帶領文武百官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十一月六日到達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