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組團群砸(第2/2頁)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四日,在李隆基和張說因為人事任命問題產生分歧的兩個月後,“三人幫”正式聯合上疏李隆基彈劾張說,理由是張說曾經把一個叫王慶的術士招到家裏占蔔星象,並且奢侈過度接受賄賂。

如果是在一年前這封奏疏送到李隆基面前,他一定會當成廢紙扔進垃圾堆。但是現在不同,因為在此之前和張說因為人事問題的分歧,使李隆基對張說已經有了反感,在這個節骨眼上,“三人幫”的彈劾只會使李隆基那顆反感的心,進而轉化成一種猜疑。

這就是宇文融所看重這次機會的全部原因。

事實證明,宇文融這次押對了寶,在彈劾奏疏剛遞上去,李隆基就下令讓另一位宰相源乾曜和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少卿胡珪和崔隱甫一起在禦史台審訊張說。

從負責審訊工作的成員名單來看,沒有一個是張說的人!

源乾曜和張說是暗中不和,崔隱甫恨張說恨的咬牙切齒,韋抗和胡珪雖然和張說沒有什麽矛盾,但也沒有什麽親密的交往,審訊的結果閉著眼都能猜出來,張說即使打死也不說,這些人也會想盡辦法讓他招供,然後寫個一切屬實的調查報告遞上去。

當李隆基看完報告後,下令將張說暫時下在大獄之中。對於如何處理張說,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張說的身份不同於其他人,因為張說曾經做過李隆基的老師,而且當初因為“功臣”的身份和姚崇的算計被貶出過京城,八年後當李隆基需要他重新回來的時候,他沒有絲毫的怨言而依然盡心竭力的為這個帝國工作,最關鍵的是,在當時沒有任何人能夠揣摩出李隆基內心深處的需要,是張說首倡封禪泰山,並成功策劃實施。

對於張說的功勞,李隆基自然不會忘記。對於張說特殊的經歷,李隆基有著別樣的感受。

在反復思考這個問題期間,李隆基讓高力士前往大獄探望過張說,高力士看到張說蓬頭垢面的坐在地上,用瓦器吃飯,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驚恐。

高力士向李隆基如實的匯報了這一情況,李隆基的臉上現出了憐憫之色。作為久在皇帝身邊的貼身宦官,李隆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個眼神全都瞞不過他的眼睛。

“陛下!張說乃是有功之臣,又曾經做過陛下的老師,希望陛下能夠從輕發落他。”

高力士的語調雖然很輕,但在這種氛圍下,他的每一句話不時打動著李隆基那顆憐憫的心。

李隆基點點頭,然後他命人開始起草詔書。

……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十二日,張說被解除中書令之職,六年的宰相生涯就此終結。不過由於先前高力士的求情,所以李隆基並沒有將他一擼到底,其他的官職保持不變。

對於張說而言,他對於一切已經看的很淡,當年被外貶京城八年後還能回來,他認為已經算是個奇跡,而且經過自己的努力,又使自己成為朝廷中的紅人,即使現在走背字,除了不當宰相,其他的依舊沒變。

現在,我已別無所求,宇文融你雖然現在勝利了,但是你的一生也未必能夠達到我的高度!

事實證明,在看到張說的處理結果後,宇文融的確很不滿意,雖然張說已經身在宰相行列之外,但他只要在朝廷存在一天,就有可能再次重新被皇帝啟用。

絕不能讓張說再次站起來!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宇文融再次開動自己的腦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制造更大的陰謀試圖致張說於死地。

但很多時候,人一旦把自己交給了陰謀,就等於把成敗交給了運氣那乖張的胃口,沒有人能夠精細地把握陰謀的走向和脾氣!

在我看來,宇文融雖然有權謀,但他的情商遠不如他的智商高,他並沒有走進李隆基的內心,去真切的體會李隆基之所以這樣處理張說的淵源,事實上他也不可能走進,因為以制造陰謀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本身只是關注於“術”。

宇文融依然肆無忌憚和他那些盟友們攻擊張說,然而他沒有觀察和意識到皇帝陛下早已經厭煩了他這種把戲,既然你不能遏制自己的欲望,就此收手,那就只能有我來用強制的手段來終結這場爭鬥。

開元十五年(727年)二月二日,為了結束徹底結束這場紛爭,李隆基決定兩個人各大五十大板,張說被勒令退休回家養老,宇文融則被外貶為魏州刺史,崔隱甫暫時解官回家照顧年邁的母親。

整個紛爭終於可以暫告一個段落,當然也僅僅是暫時。因為無數的歷史事實充分印證了朝廷的黨政不會就此輕易的結束,宇文融和張說的鬥爭同樣不例外,直到那個可怕的李林甫和頗具張說風範的張九齡逐漸走向前台時,這場鬥爭依然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