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來來往往

朝廷還是那個朝廷,依然是內廷和外廷組成。

內廷是皇帝的私臣,外臣是國家的公臣。外臣之中地位最高的當屬宰相班子的成員。自從張說罷相之後,讓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繼任的宰相們居然出現了混戰的局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是繼任人員的素質、個人資歷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制度問題。

開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張說罷相後,李隆基改變了自開元以來的“首相”制度,恢復了先前的“群相”制度,換句話說,宰相班子再也不是曾經姚崇、宋璟、張說一人主宰局面的時候了,李隆基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從姚崇一直到張說,歷任首相的任期超不過5年,即因各式各樣的問題而不得不被迫罷相,而且張說擔任宰相的最後時間段裏,還引發了他和宇文融的當政,所以現在李隆基在天下大治的局面下,有意嘗試恢復先前的宰相班子制度。

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接下來的局面不僅絲毫沒有改觀,相反卻帶來了更大的麻煩!

李隆基當時一口氣讓兩個人充實進了宰相班子,這兩人分別是杜暹和李元纮。

在此之前,杜暹是戶部侍郎;李元纮是安西副大都戶。一個擅長理財,一個擅長軍事。雖然分屬不同的門類,但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那就是為官清廉。從兩個人的特長來看,可以說李隆基是在打造一支互補型的宰相班子,從個人品質角度來講,李隆基的用人理念並沒有變,依然是注重官員的德行。

不可否認兩位大人的德行那實在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李元纮身為宰相成員,出門時只穿一件普通的長袍,騎下的坐騎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而且從來不用兵丁鳴鑼開道,單從打扮上來看,和市井大爺上街買菜沒啥區別。

而杜暹的所作所為更加讓人稱道,除了自己省吃儉用之外,還對親戚們嚴格要求,三姑六嬸二大爺要想從他這撈些實惠,那可是碰上了鐵公雞瓷仙鶴玻璃耗子琉璃貓——一毛不拔。

按說這兩個品行端正、才能出眾的宰相,一定會充分發揚精誠合作的精神,共同協助皇帝將這個國家治理的更加上水平才對,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個人品行與工作是否能夠融合到一起,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據史書記載,自從杜暹和李元纮上任以來,兩個人就壓根沒有合作到一起,每次在皇帝面前商量事情的時候,從來都是各執己見沒有統一過,甚至有時還發生激烈的爭吵。史料上也沒有明確記載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這種局面的出現,不過在我看來很有可能是因為原先各自的履歷。

杜暹原先是戶部侍郎,是朝廷的行政官員;而李元纮原先則是安西副大都護,是邊境的軍政長官;換句話說兩個人先前的仕途之路沒有什麽交集,也就是攀不上什麽派系關系,沒有派系背景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這又產生另一個問題,彼此之間並無顧忌。

資歷相當,又各有所長,現在又都是宰相新兵,憑什麽你的意見就是對的?

我想這就是杜暹和李元纮合不來的原因所在。

但顯然他們忽略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進位宰相班子之後,自己的身份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如果有矛盾可以進行暗戰,但當著皇帝的面明戰實非明智之舉。

叫你們來是為了做事,不是看你們打架,一次兩次還可以忍,但是長時間耽誤李老板的經營業務,那結果只有一個——炒魷魚!

杜暹和李元纮這對宰相雖然合作的時間不算短,從開元十四年四月到開元十七年共有三年的時間,但政績平平,而且經常掐架搞的李隆基心煩意亂,終於被李隆基一同罷免。

在他們走後,接替他們的是蕭嵩和裴光庭。

從才能上來講,蕭嵩類似於李元纮,時任兵部尚書兼朔方節度使;而裴廣庭則屬於復合型人才,時任兵部侍郎,進位宰相後又兼任吏部尚書。

蕭嵩之所以被李隆基相中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在解決吐蕃的問題上立下了大功。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攻陷瓜州,接著西北新崛起的回紇部族又伏擊了唐朝的軍隊,造成了河西節度使王君奐陣亡,自從貞觀時代郭孝恪陣亡以後,王君奐唐朝已經近100年來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此事當時震驚了整個朝廷,為了穩定局勢,李隆基將蕭嵩排到了瓜州前線。

蕭嵩這個人很奇特,要論文化水平他比不上當朝的那些文官,可他也不是那種張飛猛將式的人物,他的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風格,以至於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種繡花枕頭的印象,然而實業沒有想到蕭嵩居然用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方式,瞬間穩定了瓜州前線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