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自負

從張九齡和李林甫同時進入宰相班子那一刻起,就決定了這對宰相同樣要延續先前杜暹和李元纮、蕭嵩和韓休的掐架局面,唯一不同的是,由於開元年間諸多矛盾的日益顯露,以及李隆基的內心變化,使得這對宰相的鬥爭逐漸衍生出各種影響大唐歷史走向的事件。

坦白的講,張九齡和李林甫的矛盾從沒進入宰相班子以前就已經形成了,張九齡是張說的人,而李林甫先前跟隨宇文融一起彈劾過張說,兩個本不屬於同一派系,甚至是鬥的你死我活的派系,各自的接班人現在居然成為必須合作的宰相,不知道李隆基在重新整合宰相班子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事實上,由於張九齡才學出眾、自負清高,內心深處根本瞧不起鬥大個字一個不識的李林甫,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做宰相前,曾經征求過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認為宰相關系到國家安危,而李林甫自身沒有文化、不學無術,如果當了宰相恐怕國家會有憂患。

在我看來,張九齡對李林甫的評價有些偏頗,才學不高這的確是事實,但不學無術則是冤枉了李林甫,其實李林甫所學的那些東西,通過後來的事實證明,遠比張九齡要實用的多。

李隆基之所以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建議,其實也是看重了李林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剛剛進入宰相班子的時候,張九齡在李隆基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崇拜,李隆基曾經評價張九齡說:“其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詞人真文場之元帥也。”

而且張九齡每次上朝時,都會表現出精神百倍的樣子,李隆基經常說每次見到張九齡都會感覺精神頓生。可以說張九齡的個人氣質當時對整個朝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照此下去,張九齡將永遠是當時的首席宰相;如果照此下去沒文化的李林甫將永遠被張九齡的光輝所掩蓋。

然而這個世界很多事情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數,當李林甫決定暫時隱忍的時候,朝廷的政治走向出現了利於他的轉機,這一切都來源於張九齡的自負與清高。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在邊境打敗契丹人,並將其國王屈烈和大將可突幹斬首,將人頭送往李隆基身在的東都洛陽報捷。

李隆基得到消息後,決定任命張守珪為宰相,張九齡立即表示反對。

“宰相是代天子治事,不是用來賞賜功臣的,希望陛下能明白其中的利害。”張九齡當人所有朝臣開口說道。

李隆基內心明白張九齡的反對其實很有道理,因為自姚崇、宋璟時代以來,不賞邊臣已經成了慣例,更何況還是一下子進入宰相班子,如果張九齡不反對,那就是失職。

“朕只給他個頭銜,不讓他真的任職可以嗎?”李隆基說道。

表面看起來李隆基的這句話似乎是一種妥協,但實際上他是在給自己和張九齡尋找一個契合點,他既不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徹底否定,又不想給朝臣造成一種拒不納諫的印象,所以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張九齡,你的意見說到這裏就可以了。

但自負的張九齡並沒有理解李隆基的深意,他繼續回絕了李隆基:

“不可以的!名義和職權都能輕易授予人,張守珪剛剛打敗契丹人,陛下就想用他做宰相,如果將契丹和奚全部滅掉,陛下該怎麽賞賜張守珪呢?”

一句話,讓李隆基啞口無言!

從道理上講,張九齡的話完全無懈可擊,而且不賞邊臣是朝廷的慣例,張九齡的據理力爭沒有錯誤,但張九齡面對的對象是皇帝,和皇帝講理,那是要看皇帝心境的。

當時間走進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李隆基的內心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二十多年來的勵精圖治使這個帝國走向了輝煌的黃金時刻,但同時也讓李隆基付出了許多心血,現在看著這輝煌的成就,怎能不使人心潮澎湃?

每個人的一生大體都經歷這樣一種過程,年輕時的努力打拼,中年時的享受成果所帶來的榮耀,晚年時美好回憶;李隆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事實上也在經歷著這樣過程;此時的李隆基已經整整50歲,正是享受經過年輕時努力打拼所帶來的成果,而且這個成果足以超越所有人,成為中國歷史輝煌燦爛的篇章。

成就固然可喜,但同時這種成就有時也會讓人會失去方向,甚至是陷入一種自我陶醉的境地,普通人尚且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更何況是具有無上權威的皇帝。據很多史書記載,此時的李隆基已經不同於開元初年那個勵精圖治的李隆基,長久以來的富足是他逐漸產生了懈怠,四海升平的歌聲讓他漸漸麻醉,以至於完全呈現一種自大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