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試探性的進攻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京師長安發生了震級不算高的地震,似乎是在輕輕召喚已經離開它將近三年的皇帝陛下盡快歸來,或許是因為受到了某種感應,身在洛陽的李隆基決定在來年二月返回長安。

可是在李隆基剛剛通知完大臣們這個消息的當天夜裏,寢宮裏邊忽然出現了奇怪的聲音,這種聲音一直持續到清晨才漸漸消失,當時搞的王公大臣全都人心惶惶。

在那科學並不發達的年月裏,出現這種事情人們大多會用什麽上天警示、天神感應之類東西來做解釋,所以李隆基轉天便立即召集大臣們,商議是不是不要等到來年二月啟程,應該立即啟程回長安,因為在他看來,做出來年二月返回長安的決定,上天可能覺得並不妥。

朝堂之上當李隆基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張九齡依舊一如既往的站出來表示反對:

“陛下!現在農家尚未收割完農作物,希望陛下等到仲冬過後再啟程吧。”

張九齡的這句話,其實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不希望朝廷此時出發,因為大隊人馬一路行進肯定要踩踏到一路的莊稼,農民們一旦收成不好,勢必會影響國家的稅收。”

不過張九齡這次站出來反對並不是孤身一人,另一位宰相班子成員時任門下省侍中的裴耀卿這次和他站在了同一陣營。

“張中書所言極是啊!仲冬時節過後,我們再啟程回去,到那時農家已經收割完畢,所有人一定會感激皇上的。”張九齡說完後,裴耀卿補充著說道。

坦白的講,張九齡和裴耀卿所說的的確很有道理,而且都是以體恤民生為出發點闡述反對的理由,但顯然他們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備受昨天夜裏怪聲困擾的皇帝陛下,此刻內心是一種什麽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九齡和裴耀卿雖然都有各自突出的才能,但並不善於揣摩人心,當然在此基礎上他們更不會找一個折中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要知道身為宰相,不僅僅是要指出存在什麽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張九齡和裴耀卿說完後,李隆基瞬間猶如一盆涼水從頭潑到腳,在他看來,偌大的一個朝廷怎麽就沒人切身站在他的角度,在乎一下他的感受呢?

“這個事情改日再議吧……”李隆基尷尬的說道。

……

接下來的整個朝會在一片凝重的氛圍中進行著,可想而知這種氛圍的朝會根本沒法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朝會只是象征性的維持了很短的時間,李隆基便宣布散會。

誰都知道,張九齡和裴耀卿兩位宰相大人,一上來就壞了皇帝陛下的興致,所以朝會不歡而散是必然的。

大臣們依次退出朝堂之外,向著自己官邸走去,但有一個人卻徑直前往李隆基的寢宮,這個人就是李林甫。

此刻他之所以沒有和眾人一同散去,而是私下裏去面見李隆基,是因為通過今天的早晨的朝會,他察覺到這是一個絕好試探皇帝陛下真實想法的機會。

通過這場朝會後來凝重的氛圍李林甫明顯的感覺出,皇帝陛下心中不爽,這種不爽除了張九齡和裴耀卿當面否定他的想法之外,還因為滿朝那麽多大臣,居然沒有一個人出來為自己解圍,李林甫本想在那個時候站出來,因為他已經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只是李隆基的沉默,讓他不敢輕舉妄動,畢竟如果那個時候站出來,自己是以一對二,而且皇帝陛下還未必能夠站在自己這一邊。

所以,穩妥的辦法就是私下裏和皇帝陛下說出自己的想法。

李林甫來到李隆基的寢宮後,在口頭行禮過後,他發現皇帝陛下面部的陰雲依然沒有散去,顯然還是為早朝議論的還京事件而郁悶。

此刻,李林甫並沒有主動開口講話,他要等皇帝問自己,才好說出口。

“剛剛散了早朝,愛卿來面見朕,是不是有什麽緊急的事情?”

“嗯……,陛下!恕臣直言,剛才早朝的時候,您是不是被張、裴兩位大人掃了興致?”李林甫小心翼翼的問道。

“唉!昨天夜裏出現的怪異聲音,朕聽的毛骨悚然,朕明白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朕,來年二月回到長安有些晚,愛卿你說張九齡和裴耀卿他們為什麽就不明白朕的心思呢?”李隆基越說調門越高。

在李隆基說話的時候,李林甫雖然不敢直視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他努力的將眼睛上擡,不斷觀察皇帝陛下說話的表情,透過李隆基剛才說的話,他知道如果自己心中的想法,勢必會在皇帝面前賺足印象分。

“陛下!其實依臣來看,還京這件事很好解決!”李林甫說完故意停住。

“接著說啊,看來你有辦法?”

“其實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無非都是陛下東西兩宮而已,陛下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現在陛下想回長安了,立即就可以啟程,為什麽還要等到仲冬以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