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盛唐氣象

1、仙樂風飄處處聞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很了不得的藝術家,例如宋徽宗趙佶,書法堪稱一絕;又比如南唐後主李煜,詩詞寫的相當漂亮,更是婉約詞派的開山鼻祖。但這些皇帝雖然藝術成就頗高,但政治上卻是十足的低能兒,最終落得個階下囚的下場。

和這些皇帝比起來,唐朝的第七任皇帝李隆基在藝術領域成就絲毫不遜於他的上述提到的這些後輩們,並且政治上頗有作為,開創了大唐帝國的黃金時代,如果拋開政治不談,李隆基堪稱一個多才多藝的大才子。

除了治國才能之外,他諸多的才能中,在我看來,最突出的堪稱音樂才華。李隆基對音樂的癡迷頗有些現代“發燒友”的感覺,他曾經為練好羯鼓,敲斷了上百雙鼓槌,甚至在當了皇帝後,在和群臣商議朝政時,也不忘用手指撫摸龍袍內的羌笛去撲捉創作音樂的靈感。

值得注意的是,李隆基的音樂才華不僅僅局限在個人角度,作為大唐帝國黃金時代的締造者,他的音樂才華必不可少的對那個盛世時代的音樂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

開元盛世無可爭議的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巔峰的時代,如果要用一首樂曲來代表那個時代的盛世氣象,很多人都會說出那首千年以降依然具有誘人藝術魅力的樂曲。

是的!這就是那首“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的《霓裳羽衣曲》!

關於這首樂曲的來歷說法,歷史上有三種版本,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說法都能無一例外的和李隆基聯系在一起。

有人說這首樂曲是李隆基登上高山遠眺天邊,忽然產生靈感即興創作出來的;也有人說是李隆基夢中神遊月宮聽到仙樂,醒來後模仿其音調而作;更有人說是李隆基在天寶十三年(754年)以太常刻石的方式將58首大多帶有胡樂曲名的樂曲重新改編成具有道家仙風道骨般的音樂,而《霓裳羽衣曲》就是改編自58首胡樂曲的中的《婆羅門》。

從上述諸多流傳的版本中,前兩種說法固然浪漫,但明顯不足為信,只有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我在上學那會老師每次講到唐代音樂時,都會讓我們記住一個概念,那就是唐代由於開放程度極高,所以音樂的風格吸收了諸多周邊國家的音樂風格,尤其是西域地區的胡樂。

依據這個概念來看,《霓裳羽衣曲》應該是帶有些西域佛教風格的音樂,但曲名中的“霓裳”、“羽衣”又無疑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李唐王朝奉行佛道並用的宗教政策,但尤其推崇道教,還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攀上了親戚,這也使得帶有道教色彩的音樂在宮廷中頗為流行和受歡迎。李隆基本人深愛帶有道教清麗淡雅的法曲,因此《霓裳羽衣曲》改編自胡樂是較為可信的。

由於這首樂曲的曲譜早已經失傳,宋代的姜夔曾經在湖南長沙的故書堆中發現了“中序”第18段商調曲式《霓裳曲》的曲譜,他將其中名為“中序一闕”的一段填了詞流傳了下來,就是《霓裳羽衣曲》中這僅有的一段至今還經常成為作曲家們創作的素材,令人遺憾的是,其他17段在唐代之後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其實我們現代人知道《霓裳羽衣曲》,還應該感謝大詩人白居易,多虧他的長詩《霓裳羽衣歌》,我們才能在想象中彌補不能真正觀賞這部歌舞大曲的缺憾,從白居易的詩中我們得知《霓裳羽衣曲》共分為36段,包括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是綜合了器樂、歌唱和舞蹈的盛唐大曲。

由於《霓裳羽衣曲》實在太過著名,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盛唐時代鼎盛氣象的代名詞,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這首樂曲的整個結構做一個簡要的了解,鑒於本人早年學習的是音樂專業,所以我將運用所學到的關於這首樂曲的相關知識,並且盡量避諱專業的詞匯,用通俗化的語言來介紹讓大家看懂。

整個樂曲的一開始是一段序曲,這段序曲由於沒有固定的節奏型,所以稱之為散序,有句詩形容是“磐簫箏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逶迤麗。”通俗點講就是磐簫箏笛各種樂器誰也不讓誰的互相演奏,敲鼓的、彈弦的、吹管的、唱歌的混雜在一起,制造一種龐雜、宏大的音樂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霓裳羽衣曲》之所以讓人感到恢宏壯大,其中的舞蹈不可忽視,但散序中還沒有舞蹈環節,只是通過各種樂器的演奏來渲染氛圍,把人帶入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好像說評書之前必須要說段墊場詩一樣。

散序過後進入中序,這時候舞蹈開始加入進來,但不是那種勁歌熱舞式的舞蹈,而是“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遊龍驚”式的抒情曼舞,宛如仙女翩翩起舞從天邊飄過,這種飄然多變的舞姿,讓人感覺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