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亨手中的牌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玙被立為太子,次年便改名為李紹,天寶三年(744年)二月,改名為李亨。

李亨得到了太子之位,意味著李林甫在儲君廢立之爭中敗下陣來,在李林甫看來這是件很要命的事情,雖然自己受到現任皇帝的絕對信任,但這個帝國未來終究是李亨的,這也預示著李林甫未來在李隆基死去後,必然受到李亨的清算。

李林甫的性格決定他是不可能善罷甘休、坐以待斃的,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後,他逐漸產生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廢掉太子李亨的想法,當然這個想法產生的時候,他剛剛當上首席宰相,當時他迫切要做的並不是搞政治鬥爭,而是切實的做出政績,使自己能夠立足首席宰相的位置而不倒,所以那個時候李林甫不得不暫時放下廢掉李亨的想法,而將主要精力用於鞏固自己地位上,所以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一直到天寶初年的幾年時間裏,李林甫和李亨之間,並沒有發生公開的激烈沖突和對抗。

形成這種局面一方面源於李林甫當時分身乏術,另一方面李亨雖然已經當上太子,但說他勢單力孤並不為過,在李林甫忙於鞏固其權勢之時,事實上李亨也並沒有閑著,他積極發展自己的黨羽壯大力量,以備日後鬥爭之用。

和大唐帝國先前很多太子不同的是,李亨在軍隊中鍛煉過,曾經深入過前線,經受過戰火的洗禮,有了這樣的一種經歷,使李亨在發展自己的勢力時,總會打上軍事色彩的烙印,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當時朝中大臣基本出自李林甫一脈,李亨要想發展自己的勢力只能是另辟蹊徑,從共同創建軍功的戰友中尋找。

所以他將發展的重心轉向了地方軍事勢力。

當時和李亨關系最密切的地方軍政首腦當屬隴右、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和朔方、河東節度使王忠嗣。

先說皇甫惟明。

皇甫惟明早在李亨做忠王時,就成為他的下屬,官職屬於“王友”(從五品上),跟隨李亨上過前線。開元十八年(730年)九月,因為代表大唐帝國出使吐蕃和談,取得了圓滿成功,回來後升任左衛郎將。後來歷任侍禦史、司農少卿、任檢校司農卿。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出任隴右節度使。

此後的數年裏,他一直守衛著大唐帝國的西部邊境,屢次和前來進犯的吐蕃交戰,雙方互有勝負。這其中最著名的一戰,當屬天寶四年(745年)九月的石堡城之戰。

在天寶初年,因為李隆基喜好創建邊功,駐守邊境的將領們常以抗擊吐蕃有功而獲官爵。皇甫惟明在與吐蕃軍作戰中連戰連捷,立功心切,決定率廓州(治化隆,今屬青海)軍向吐蕃所占重鎮石堡城發起攻擊(又稱鐵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

石堡城是吐蕃的戰略要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祎用遠程奔襲的戰術攻占了石堡城。但是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由於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防務疏漏,致使吐蕃重新攻占了石堡城。皇甫惟明進至石堡城後,立即展開攻城,吐蕃守城將士一面憑險據守,一面傳書求援。吐蕃即派大論莽布支率軍兼程往援,並取得吐谷渾小王的配合,與守城將士裏應外合,攻打唐軍。皇甫惟明由於急功近利,只顧攻城,忽略打援,結果使唐軍遭到重創,副將褚詡戰死,不得已只好退兵。

隨後,皇甫惟明進京獻俘。十二月,唐玄宗對他進行了封賞,天寶五年(746年)正月十三日,皇甫惟明又兼河西節度使,至此達到了他人生的頂點。

說完皇甫惟明,再說王忠嗣。

王忠嗣本名王訓,說他是將門後代並不為過,因為他的父親王海賓在開元初年是威震西北邊境的名將,王忠嗣9歲那年,其父在松州保衛戰中不幸陣亡,李隆基念在王海賓為國捐軀,隨後將王忠嗣收養於宮中,並希望他能夠繼承父親的遺志,長大後精忠報國,遂親自為他取名為“忠嗣”。

當時李亨和王忠嗣年齡相仿,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騎馬打仗的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漸漸成了好朋友。史書上記載說王忠嗣“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在他長大成人後,就連李隆基有時都向他請教用兵之道,而王忠嗣每次講的東西都讓李隆基佩服的五體投地,並預言他日後必定成為良將。

開元十八年(730年)以後,王忠嗣遵從其父的遺願成為一名守衛大唐帝國西部邊境的將士,在擔任兵馬使職務期間,多次在河西、河東跟隨時任河西節度使的蕭嵩出征。同年,蕭嵩入朝以後,王忠嗣迎來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仗——玉川戰役。

此戰前王忠嗣偵察得知,吐蕃大贊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決定率部攻其不備,但遭到其他將領的反對,王忠嗣堅持己見,於是率300精騎星夜出擊,結果斬敵數千,致使吐蕃贊普倉皇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