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驚變(第4/9頁)

坦白地講,直到現在為止,封常清依然沒有喪失信心,作為多年來敗績極少的名將,封常清不是那種遇到挫折就退縮的人,但現在手中這些人馬實在不爭氣,這讓他很是頭疼。

事實證明:某支男子足球隊即使請來世界水平最高的教練,也難有回天之力。封常清現在就如同那位主教練。

十二月十三日,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作為守衛洛陽的主將,封常清雖然還可以繼續向西撤退。但那樣實在對不起多年得來的名將頭銜,而且在此之前封常清已經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將安祿山的首級送到長安。

不過現在洛陽的局勢,情況似乎正好相反,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封常清都不能再退,他現在必須要做的就是守住洛陽。

當叛軍從四面八方攻城的時候,封常清始終身在城頭指揮作戰。但他看到的卻是自己的軍隊不是逃跑,就是被叛軍輕而易舉地射殺,到最後他只能跑下城頭,在洛陽城中與叛軍展開巷戰。

從某種角度而言,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名將,當淪落到和敵人進行巷戰的時候,他的作用往往不及那些在市井上打群架的混混兒們。

“將軍!趕快撤吧!這樣打下去恐怕咱們都得交待在這裏,到陜郡和副元帥高仙芝一起聯手抵抗叛軍吧!”

在激烈的巷戰過程中,一個部將為提醒封常清如是說道。

此時的封常清已經渾身沾滿血汙,連續的奮戰已經使他精疲力盡。但他依然盡力地砍殺沖過來的叛軍,他並不甘心就此低頭認輸,此前不久在皇帝面前說的話,他依然記憶猶新。

叛軍越聚越多,封常清且戰且退,不知不覺中已經撤到了洛陽城宮苑的西墻之下。

“將軍!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您應該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部將繼續勸說。

最終,封常清在幾個部將的保護之下,從宮苑西墻的殘破之處突圍出來,一路向西直奔陜郡而去。

洛陽至此淪陷於安祿山叛軍之手!

封常清一路之上,回想著身在洛陽激戰的場景,他實在沒有想到安祿山的叛軍兵鋒如此之盛,不由得為自己先前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而自責,現在他能做的就是將先前的戰況報告給駐守陜郡的東征副統帥高仙芝。

此時的高仙芝已經知道洛陽失陷,他將手中的兵馬絕大部分集結在陜郡,準備堅守在這裏,打一場持久戰。

錯殺

十二月十五日,封常清率領殘部進入陜郡,太守竇廷芝聞聽洛陽失陷,嚇得連夜逃到河東去避難,封常清馬不停蹄地去面見高仙芝。

見到高仙芝後,封常清詳細匯報了先前洛陽的戰況,以及他對未來戰局的看法。

“屬下連日血戰,叛軍勢頭很盛,現在元帥將人馬聚集在陜郡。但潼關卻防守薄弱,屬下建議將軍暫時放棄陜郡,退到潼關據守,這樣長安才可以安全。”

封常清不愧是名將,雖然在洛陽遭遇慘敗,但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刻思維絲毫不混亂,並且敏銳地點出了存在的問題。

封常清的建議,高仙芝采納了。

在經過怛羅斯之戰的慘敗後,很長時間以來高仙芝心裏一直郁悶著,先前的自負似乎收斂了很多。怛羅斯之戰的慘敗對他影響至深,成了的心中揮之不去陰影,以至於有些畏首畏尾。

在高仙芝看來,封常清作為久經沙場的戰將,是有資格對戰局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而且先前和叛軍的較量中,唐軍將領中只有封常清的腕兒最大,連封常清都慘敗而退,那目前的形勢的確是萬分危急。

應該說封常清的建議沒有錯,高仙芝采納他的建議也沒有錯。但兩個人在決定退守潼關的方針後,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沒有進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甚至連為什麽退守潼關也沒有和士兵講清楚,就匆忙命令軍隊急速向潼關撤退。

事實證明:由後隊變前隊容易,但必須要讓後隊明白,前隊並不是戰敗潰逃。

由於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疏忽,唐軍在撤退的時候,居然出現了混亂的情況,說是急速潰退一點也不為過,士兵丟盔卸甲,狼狽逃竄,互相踩踏,甚至出現了踩踏致傷致亡的情況。

就是在這樣一種混亂的局面下,高仙芝和封常清急急如喪家之犬般的終於將部隊帶到了潼關。在他們進城的第二天,安祿山的叛軍便尾隨而至,隨後叛軍展開攻城戰,由於潼關城墻高大,加上高仙芝和封常清帶領部隊拼死抵抗,所以叛軍一時沒能攻下潼關。

或許是因為先前的連續作戰也讓安祿山感到疲勞,或許是因為攻下東都洛陽,讓安祿山迫不及待地做起了皇帝美夢,總之在進攻潼關未果之後,安祿山命令叛軍暫時停止一切戰事,而他自己在洛陽開始計劃稱帝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