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驚變(第2/9頁)

封常清雖然是久經沙場,但李隆基在聽叛軍不斷攻城掠地的消息後,還是對時局流露出了擔憂之情,所以在封常清走後,他並沒有繼續留在華清宮,而是立即星夜兼程返回長安重新進行部署。

在回到長安後,李隆基召見的第一個人是郭子儀。

郭子儀,祖籍山西,華州鄭縣(今陜西華縣)人,時任朔方節度右兵馬使、九原太守。自幼研讀兵書,學習十八般武藝,身材魁梧,相貌俊秀。十八歲以優異的成績考中武舉,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後世史家稱郭子儀是“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再造王室,勛高一代”,從他後來指揮平定安祿山的叛亂和保衛大唐邊疆的一系列戰鬥中可以看出,史家的評論絕非虛言。不過更讓郭子儀本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這次召見他,居然會拉開他可歌可泣、輝煌燦爛的人生序幕。

“朕決定任命愛卿為朔方節度使,為朕去前方討賊,萬望愛卿勿負朕之重托。”

事實上李隆基在此之前,早已經看出了郭子儀是個難得的帥才,擔任一方節度使綽綽有余,只是由於安祿山始終兼任朔方節度使,所以郭子儀始終沒有機會上位。

現在好了,安祿山已經變成了大唐的敵人,所以李隆基這次決定重用郭子儀,讓他到戰場上去實現他真正的價值。

“臣當竭盡所能,拼上這條老命也要保住大唐的基業。”當郭子儀聽到李隆基的任命後,他立刻跪在地上叩頭在地。

“愛卿的心意朕明白,不過此次安祿山叛亂,朕覺得其人馬眾多,恐怕需要動用全國的力量才能平定,僅是愛卿一人擔當恐怕力不能及啊!”

“臣願聽陛下調遣,讓臣去哪裏,臣就去哪裏。”

“愛卿暫且整頓兵馬,在京城待命,容朕再仔細思量。”

……

就在李隆基和郭子儀對話的轉天,即他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得到了叛軍攻克博陵(今河北定縣)的消息,至此李隆基終於下定決心,動用全國的力量來平定這場叛亂。

針對安祿山的行軍路線,李隆基決定在長安與河北之間劃分三個戰區,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放在北路,同時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副使,在中路形成屏障,防禦太原扼守井陘,伺機出擊河北。新置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十三郡兵馬,任命衛尉卿張介然為節度使,以程千裏為潞州(今山西長治)長史,統管諸郡前線防禦使。

為了使這三路大軍形成合力,李隆基特意任命六皇子榮王李琬遙領三軍統帥,高仙芝為副元帥,率領大軍東征,十二月初在高仙芝的帶領下,大軍離開長安,進駐陜郡(今河南陜縣)。

當時安祿山率領叛軍已經攻克河北大部分州縣,即將進入河南地界直逼東都洛陽。從李隆基的部署來看,唐軍主要設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在陳留(張介然負責,兵力一萬人),第二道防線在東都洛陽(封常清負責,兵力六萬人),第三道防線在陜郡(高仙芝負責,兵力五萬人)。

通過李隆基的部署我們可以看出,唐軍圍繞長安大致確定了一個總的防禦體系,那就是京東以高仙芝、封常清為主力,京北以郭子儀、李光弼為主力。

應該說,從戰略角度而言,李隆基的部署還是比較妥當的,然而實際上,李隆基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政府軍,又是臨時招募“趕鴨子上架”的軍隊,居然被他分散得不成樣子,這勢必影響士氣。

洛陽失陷

安祿山親率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自範陽起兵南下,乘著鐵甲戰車,步騎精銳,浩浩蕩蕩,煙塵千裏,鼓噪震地。由於安祿山發動叛亂很突然,加上大唐本土已近百年沒經過戰爭,以至於各地武備廢弛,戰鬥器械嚴重老化,叛軍每到一處,守城官兵不是開城投降,就是望風而逃,叛軍一路南下所過河北諸州縣,幾乎沒遇到什麽抵抗,兵不血刃地橫掃了整個河北地區。

十二月二日,叛軍在攻克河北博陵後,進至河南靈昌郡(今河南滑縣)的黃河北岸,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黃河的水位正好下降至一年之中的最低點,安祿山下令讓士兵用長繩將老化的船只系在一起,然後和草木等橫在黃河之上。經過一夜的冰凍,黃河之上呈現出了一座“人工浮橋”,次日清晨叛軍輕而易舉地渡過了黃河。

黃河的對岸就是靈昌郡,當時靈昌郡守錯誤估計了形勢,他認為如此天寒地凍的時節,安祿山的叛軍要渡過黃河至少要在轉年三月河水開化以後方可成行,所以他沒有認真地進行守城的準備,結果安祿山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渡過了黃河,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叛軍的突然襲擊下,靈昌宣告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