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靈武稱帝(第3/15頁)

當時持這種看法的人還不少,而王思禮就是其中的一個。

這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在安思順被殺後,出於表現自己的目的,向哥舒翰提出了一個“蔣幹式”的計謀:

“現在天下人都十分憎恨楊國忠,安祿山起兵造反也是打著清除楊國忠的旗號,將軍不如誅殺楊國忠,以平天下之亂。”

王思禮雖然頭腦簡單,但哥舒翰顯然沒失去理智,他沒有采納王思禮的計策。王思禮見哥舒翰不為所動,又主動請纓帶領本部精兵,前往長安將楊國忠劫持到潼關來再清除掉。

哥舒翰沖著自己手下這個頭腦簡單的將領笑了笑,然後說了一句話:“如果按你說的那樣去做的話,那就不是安祿山造反了,而是我在造反。”

王思禮的計策雖然十分幼稚,但哥舒翰理解手下人的心情,所以他並沒有斥責王思禮。按說這件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遠在長安的楊國忠很快得到了消息。

事實上,哥舒翰在被加封之後,楊國忠的內心就已經開始不安起來。很長時間以來,進位宰相的人,都必須要經過楊國忠這道關,現在哥舒翰居然被皇帝陛下輕而易舉地提拔,這是楊國忠所不能接受的。

安思順被殺的時候,楊國忠並不知情,等他知道的時候安思順和安元貞早已經人頭落地,這讓楊國忠開始對哥舒翰產生了恐懼。因為在楊國忠看來,哥舒翰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地位,可能已經超過了自己,這對他來講是十分不利的。

因為楊國忠清楚地知道,安祿山起兵造反打出的旗號是清除自己,潼關現在膠著的局勢,哥舒翰很有可能想出除掉自己以平息安祿山叛亂的計策。

所以,當楊國忠知曉潼關有人有清除自己的動向後,他本能地認為這是哥舒翰的意圖。

在楊國忠看來,朝廷的重兵現在都掌握在哥舒翰的手中,如果他帥旗一揮統兵西進,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本來就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的楊國忠因為這個問題始終是寢食難安,如芒在背。

現在他必須要想出萬全之策,化解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對自己不利的局面。

於是,他向李隆基建議,說潼關雖然有二十萬守軍,但京師長安卻守備空虛,潼關一旦出現什麽閃失,則長安沒有後繼之師,現在應該在皇宮內選出三千個年輕的監牧官加以訓練,以防不測。

訓練三千個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小屁孩,用以應對安祿山的叛軍,鬼都知道楊國忠的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這哪裏是在提防安祿山,明顯是在提防哥舒翰。

不久,楊國忠又親自招募了一萬新兵,讓自己的親信杜乾運統領,屯師於灞上,和京師長安互為犄角。

楊國忠在長安的動作,也很快傳到了潼關,當時有人將楊國忠的真實目的告訴了哥舒翰,這引起了哥舒翰的警覺,因為擔心受到楊國忠的迫害,哥舒翰上疏李隆基,請求將灞上的軍隊劃歸自己管轄。

出於穩定以及增強潼關防守力量的考慮,李隆基同意了哥舒翰的要求。

應該說哥舒翰這個四兩撥千斤的策略十分得當,再一次借著皇帝這把刀,將楊國忠苦心想出來的招數輕松化解。但接下來哥舒翰所做的事情,卻是名副其實的敗筆。

六月一日,當灞上杜乾運的一萬人馬正式編入哥舒翰的麾下後,哥舒翰以杜乾運督軍不利為借口將其殺掉。

哥舒翰或許是不想留什麽後遺症,使得灞上這一萬人馬完全為自己所擁有。但他顯然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遠在長安的楊國忠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後,會作何感想。

很快,楊國忠得到了消息。

此時的楊國忠實在是啞巴吃黃連,其心理狀態十分復雜,既恐懼又想報復哥舒翰。但哥舒翰遠在潼關,這讓楊國忠有些鞭長莫及。

但報復心極強的楊國忠還是決定孤注一擲,鋌而走險祭出狠招,雖然他知道接下來他所祭出的招數,極其陰險狠毒,甚至置整個大唐帝國的利益於不顧,但他依然決定邁出這一步。

因為在楊國忠看來,個人利益遠在國家的利益之上。而事實上,在我看來這也是導致楊國忠悲劇結局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經過慎重的思考後,楊國忠決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迫使哥舒翰帶兵走出潼關,與叛軍正面交鋒。因為楊國忠清楚地知道,目前的局勢下,潼關的二十萬人馬頗有些哥舒翰私人武裝的味道,如果想削弱哥舒翰的勢力,就必須要借叛軍之手,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互相殘殺,互相削弱。

楊國忠想到了哥舒翰出關作戰可能會失利,但他一定想不到哥舒翰未來會敗得那麽慘,甚至會間接導致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叛軍似乎實力並不強,但是哥舒翰只知道等待,臣覺得應該讓哥舒翰帶兵出潼關,去主動尋找叛軍進行決戰。如果只是這樣等下去,恐怕會喪失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