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靈武稱帝(第4/15頁)

當楊國忠在李隆基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李隆基就知道楊國忠所說的叛軍實力並不強,指的是安祿山在陜郡駐紮的那四千人馬。

其實在軍事上,李隆基還是十分信任哥舒翰的,畢竟是馳騁沙場多年的老將,哥舒翰堅持不出戰必然有其道理。而近半年叛軍在攻下洛陽後,始終沒有向西再邁進一步,也是很有力的證明。

所以,楊國忠說完後,李隆基只是點點頭,然後平淡地說了一句話:

“打仗的事兒還是交給哥舒翰這樣的將領吧!”

“臣明白陛下的心思,但俗話說得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潼關擁有二十萬守軍,時間一長怕會生出變故,而且陛下一定要防止以戰養戰的局面出現。”

以戰養戰!這四個字猶如電擊一般,瞬間讓李隆基警醒過來。

而這四個字,也是楊國忠最後的撒手鐧。

“陛下可以命哥舒翰出潼關作戰,一來是為了盡快平叛,二來也可以試探下哥舒翰到底是個什麽想法。如果他毫不猶豫地出戰,就說明他沒有異心,如果他推三阻四,臣覺得此人絕不能留,而且即使出戰不利,大軍還可以退回潼關繼續堅守。”

不可否認,楊國忠已經觀察到了李隆基面部表情的變化。所以他最後說的這些話,語氣十分柔和,他明白要想讓皇帝陛下接受自己的意見,必須要給皇帝陛下充分的回旋空間。

“嗯,聽你這麽一說,朕覺得可以讓哥舒翰出潼關主動禦敵。”

此刻,在李隆基的頭腦中始終回味著“以戰養戰”這四個字。在他看來,沒有什麽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所以他終究擺脫不了“猜忌”這個詞的局限性,輕而易舉地相信了楊國忠的話。

楊國忠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心滿意足地走了,但接下來李隆基那裏卻接到了雪花般的奏疏。

很多人知道李隆基決定讓哥舒翰出潼關作戰的消息後,立即上疏表示反對,其中典型的代表莫過於在山西、河北地區鏖戰的郭子儀和李光弼。

“請引兵北取範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潼關大軍,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坦白地講,郭、李二人作為多年征戰沙場的名將,比沒有軍事經驗的李隆基更加知道潼關的重要性,兩個人在得知李隆基的想法後,立即上疏李隆基提出了上述意見。

應該說,郭、李二人所說的話既是建議,更是為李隆基制定了戰略方向。

可惜的是,李隆基沒有重視。

當然,沒有人比身在潼關的哥舒翰更加著急。他在知道李隆基想讓自己出潼關禦敵的消息後,差點沒背過氣去,聯系前邊發生的很多事情,哥舒翰明白這一定是楊國忠從中作梗。

他深切地知道,皇帝陛下已經在開始懷疑自己。

不過,此時哥舒翰找不出更好的辦法改變皇帝的想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為皇帝陛下分析潼關目前的局勢。在給李隆基的奏疏中,他指出了陜郡所駐紮的叛軍是安祿山的誘餌,安祿山的目的是想速戰速決,因為時間長了,安祿山會擔心軍心渙散。如果現在出潼關禦敵,勢必會落入安祿山的圈套。如果就這麽和他耗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叛軍的內部一定會出現內亂,到那個時候自己再帶領大軍出潼關一擊制勝。

在奏疏的最後,哥舒翰特別寫出希望皇帝陛下能夠信任自己,不要受任何人的幹擾。

奏疏遞上去,換來的卻是前來督軍出戰的宦官。

據史料記載,當時李隆基為了讓哥舒翰盡快出潼關禦敵,派出督軍的使者將近五十人,這在大唐的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在看到源源不斷前來督軍的宦官後,哥舒翰終於明白,這件事情並不是自己用語言解釋就能解決的問題。要想讓皇帝陛下徹底相信自己,唯有率領大軍走出潼關。

“臣竭盡所能,願陛下洪福齊天!”

在落日的余輝下,哥舒翰向著長安的方向拜了三拜,再擡起頭時,早已經淚流滿面。

此刻,他似乎已經預料到了什麽,只是他無力改變結果,身為大唐的臣子,他不能違抗皇命。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率領大軍走出了潼關。

前方等待他的將是萬丈深淵!

潼關失陷

六月七日,哥舒翰的先頭部隊進至距離靈寶以西五十裏的西原,在那裏他們與安祿山的部將崔乾佑相遇了。

西原地帶南靠首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約七十裏長的狹長隘道,從地勢上講,對叛軍極為有利。

哥舒翰雖然已經領兵走出潼關,但他並沒有拼死冒進,當即將進入那條狹長的隘道時,哥舒翰下令,大軍停止前進就地駐紮。

身經百戰的哥舒翰已經看出了前邊的隘道是絕境之地,如果就此貿然進去,恐怕是兇多吉少。為此,他在大軍駐紮安穩後,便同部將田良丘乘船在黃河中遊觀察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