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驚變

應對

“這一定是厭惡安祿山的人造謠生事!”

當李隆基聽到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後,這是他拋給所有人的第一句話。這種心存僥幸的天真想法,很快就被站在一旁的高力士否定。

“陛下!安祿山有野心已經很長時間了,這一點陛下並非不知道,依老奴看來,安祿山叛亂是遲早的事兒,現在傳來他叛亂的消息,還是希望陛下能夠早日定奪!”

當時朝堂之上沒有人比高力士更能說動李隆基,當高力士說完後,李隆基的臉上開始顯出憂慮之色,雖然他知道安祿山野心十足,但局勢變化如此之快,還是出乎他的意料。

殘酷的事實無情地擊碎了李隆基的幻想,高力士的話語讓他極不情願地正視安祿山發動叛亂的現實,於是他面對朝臣開始發問:

“眾愛卿可有良策?”

事實上早在朝臣聽到安祿山揮師南下的消息後,很多人已經嚇得目瞪口呆、相顧失色,所以李隆基的問話基本等於是白問,這些錦衣玉食的大臣們很多人已經猶如行屍走肉一般過著寄生蟲似的生活,身在官場整天打打嘴仗、搬弄是非綽綽有余,但對於突生的變故根本沒有能力去應對。

所有人全都面如死灰地低著頭不說話,但此時有一人例外,這個人就是先前不斷逼安祿山造反的楊國忠。

此時楊國忠非但沒有驚慌,臉上反現揚揚得意之色,因為他不厭其煩向李隆基上奏安祿山必反的“天才”預言終於成為了事實,從而證明了自己的遠見卓識。就在朝臣們憂心忡忡、手足無措時,楊國忠為了顯示自己卓然的才能,故意裝出一副處驚不亂、泰然自若的“大將”風度,開始站出來為皇帝陛下解憂:“陛下不必憂慮,我估計現在只有安祿山想反叛,士兵們未必願意跟著他,請陛下放心,憑借著陛下的天威,過不了幾天,必定會有人獻上安祿山的首級。”

在我看來,楊國忠所說的話雖然很能振奮人心,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廢話。

不過李隆基似乎很認同楊國忠所說的話,對於楊國忠這種淺薄無知之徒的癡人說夢及滿嘴的胡言亂語,李隆基居然不住地點頭,這真成了“君臣默契,一體同心”。

楊國忠說完後,李隆基並沒有過多地進行深入思考,就立即指派特進(退休官員)畢思琛前往東都洛陽、金吾將軍程千裏前往河東,二人各自在當地招募士兵,共同抵禦安祿山的大軍。

從李隆基的這個安排來看,他顯然低估了事態的嚴重性,試圖用臨時招募拼湊的烏合之眾,來抵禦安祿山的鬥志旺盛、訓練有素、久經沙場、驍勇善戰的精兵勁旅,無異於螳臂當車、以卵擊石。不過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天寶年間大唐武備內輕外重的真實隱憂,如此安排,也算是此時關中地區無兵可調的無奈之舉。

李隆基內心沒有真正重視安祿山這個可怕的對手,但在畢思琛和程千裏走後,他的內心又很忐忑,因為在此之前,從河北地區又傳來了最新消息,安祿山此次前來一共帶了將近二十萬人。

這下,李隆基真的坐不住了。

此時,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恰巧入朝奏事,李隆基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在見到封常清後第一句話就是詢問討賊方略。

李隆基之所以如此看重封常清,是因為他不僅是和安祿山官職一樣的節度使,更是一員名震西北邊陲、久經沙場的猛將。天寶元年曾跟隨夫蒙靈詧遠征至碎葉城(今俄羅斯伏龍芝市)平定達奚諸部的叛亂,天寶六年又跟隨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可謂是戰功赫赫。

按說這樣一位久經沙場並深受皇帝陛下信任的戰將,在皇帝陛下詢問討賊方略時,其回答應該是嚴謹負責任的,然而封常清卻犯了兵家大忌,那就是在對戰局情況毫無所知的情況下頭腦發熱、盲目輕敵;或許是他多年來在戰場上少有敗績,使得他逐漸自大起來,在面對皇帝陛下的發問時,他居然不假思索地說出了下面一段話:

“陛下不必憂慮,現在天下太平已經很久了,所以人們都害怕安祿山大軍前來。但在臣看來,事情逆順,形勢總會有變化,臣願意前往東渡洛陽,打開府庫取出金帛武器,招募驍勇善戰的勇士,然後渡過黃河去征討安祿山,臣保證過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將安祿山的首級送來長安城。”

封常清說得信誓旦旦,李隆基聽得心潮澎湃。然而在我看來,正是封常清這番不負責任的話語,導致了他日後的悲劇下場。

李隆基聽後龍顏大悅,當即任命封常清為範陽、平盧節度使,將守衛東都洛陽的重任悉數托付於封常清。

不可否認,封常清對於皇帝陛下的重托,還是十分努力的,他當日就動身啟程,曉行夜宿趕赴東都洛陽,在那裏他很快就征兵六萬,並拆毀洛陽北面的黃河要津河陽橋,以加強洛陽城的防禦。